中国免费看xxx|伊人日韩欧美一区|成人网站在线看。|我操美女在线播放|美女免费视频一区|操狠狠操狠狠网站|亚洲综合日韩精品视频|一区二区三区成人在线|森田咏美AV在线|一本岛av在线亚洲一区国产一区

《秋日》鑒賞

時間:2025-08-24 18:32:26 好文 我要投稿
  • 相關(guān)推薦

《秋日》鑒賞

《秋日》鑒賞1

  《秋日三首》

《秋日》鑒賞

  宋代:秦觀

  霜落邗溝積水清,寒星無數(shù)傍船明。

  菰蒲深處疑無地,忽有人家笑語聲。

  月團新碾瀹花瓷,飲罷呼兒課楚詞。

  風(fēng)定小軒無落葉,青蟲相對吐秋絲。

  連卷雌霓小西樓,逐雨追晴意未休。

  安得萬妝相向舞,酒酣聊把作纏頭。

  《秋日三首》譯文

  已是降霜時分,邗溝里,水還是清澈的,天上萬顆星星,映在水里,和船是那么近。

  原以為岸邊茭蒲之地,沒什么人家,忽然傳出了言語幾聲。

  碾好的月團用茶碗泡著,喝完后,讓孩子背誦楚辭。

  沒有風(fēng),小院里也沒有落葉,幾只蟲子相對,正在吐絲。

  望彎彎淡虹,像是掛在小西樓上似的,鵓鳩因彩虹出現(xiàn)而盡情地鳴噪追逐。

  怎樣才能求得盛妝的女子相對而舞,我喝酒正香,把彩虹作錦帛賞給她們。

  《秋日三首》注釋

  邗溝:又名邗江,即今江蘇境內(nèi)自揚州市西北入淮之運河,中途經(jīng)高郵!都螒c揚州府志》卷八:“運河,皆云古邗溝也!蟀Ь拍甓蓬A(yù)注:‘于邗江筑城穿溝,東北通射陽湖,西北至末口入淮!

  寒星:寒光閃閃的星。傍:靠近。

  菰蒲:菰,即茭白;蒲,即蒲草。

  月團:茶餅名。蔡襄《茶錄》:“碾茶先以凈紙密裹捶碎,然后熟碾。其大要旋碾即色白,或經(jīng)宿則色昏矣!毙履耄杭葱胄。瀹:烹茶或泡茶;ù桑褐覆柰。

  楚詞:即《楚辭》。

  連卷:長而彎曲的樣子。雌霓:副虹,雙虹中色彩淺淡的虹。南朝宋沈約《郊居賦》:“駕雌霓之連卷,泛天江之悠永。”

  逐雨追晴:虹現(xiàn)可以預(yù)測晴雨。民諺:“東虹晴,西虹雨!彼侮懙琛钝拧め岠B》:“鵓鳩灰色無繡頸,陰則屏逐其匹,晴則呼之。語曰:‘天將雨,鳩逐婦’者是也!边@句是說鵓鳩因虹現(xiàn)而盡情地鳴噪追逐。

  萬妝相向舞:無數(shù)盛妝的女子相對而舞。萬:泛言其多。

  纏頭:指贈與歌舞者之錦帛或財物!短接[》卷八一五引《唐書》:“舊俗賞歌舞人,以錦彩置之頭上,謂之纏頭。”此句奇想妙喻,欲以虹霓作錦帛賞歌女。

  《秋日三首》賞析

  第一首表現(xiàn)邢溝附近的水鄉(xiāng)夜色。微霜已降,秋水方清,詩人乘船經(jīng)過運河,習(xí)習(xí)涼風(fēng),吹來清新空氣,很覺爽快。這時沒有月光,只見滿天星斗。詩人陶醉在迷人的秋江夜色之中,環(huán)顧四周,寒星萬顆,映照水中,倍感親切。一二句由霜寒二字領(lǐng)起,不消點出“秋”字,而題意自在其中。

  三四句贊關(guān)環(huán)境幽寂。邢溝兩岸叢生著菰蒲一類水生植物,在夜色朦朧中,給人以一望無際的感覺。菰蒲深處居然隱藏人家,詩人完全沒有料到,不過,這種藝術(shù)處理,只適宜于若明若晴,唯見星光的'秋江之夜,如果換成月夜和白天,就不一定恰切。此聯(lián)妙在使用了“疑”、“忽”二字。詩人心中正結(jié)著一個菰蒲深處有無藏舟之“地”的“疑”團。忽然幾聲“笑語”,方知岸上還有“人家”,疑團頓時解開。這種情景,很平常,優(yōu)詩人卻能通過藝術(shù)作品把它捕捉下來。宋人曾說此聯(lián)是來自白道猷的“茅茨隱不見,雞鳴知有人”,而“更加鍛煉”。詩人們各自寫出了生活中的類似體驗,但秦觀此聯(lián)卻顯得更靈動,因而受到黃山谷的稱賞。

  在表現(xiàn)手法上,詩人用的是先抑后揚法。通篇不直寫旅人,而是借物托志,先寫霜氣、秋水、寒星、菰蒲,最后寫菰蒲深處的“笑語聲”,隨即戛然而止。然言雖止而意未盡。這親切的笑語聲是伴隨著夜行人度過迷蒙空寂的秋宵,還是瞬間消失在凄冷的夜空,留下的卻是更加難耐的寂寞和愁苦。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正面闡述,而是用遮掩來突出,用省略來增添。由于構(gòu)思巧妙,含蓄深邃,因而有很好的藝術(shù)效果。

  第二首描寫家庭生活中的閑適情趣。一二句寫碾茶烹茗、課兒讀書兩件家庭瑣事。月團(茶餅)新碾,花瓷為杯,茶美而器精,說明詩人很通茶道。飲罷呼兒課誦《楚詞》,更見教子有方,他同把酒色財氣作為生活必需的腐敗官僚,是大為異趣的。

  三四句則突出了靜觀萬物的逸趣閑情。小軒風(fēng)定,樹梢處于暫時靜止?fàn)顟B(tài),連一用古葉也不見掉落。這可給了青蟲以好機會,相對吐絲,好不自在。青蟲乃細(xì)小生物,吐絲是輕微動作,但詩人卻能仔細(xì)進行觀察,他對昆蟲世界的濃厚興趣,對人世紛擾的淡泊情懷,都是可想而知的。詩人迷醉在青蟲吐絲的小天地中,仿佛回到了兒童時代,簡直忘掉了榮辱得失。這種情趣,是眼中唯見財與勢的俗物所無法理解的。這樣,詩人的超逸情懷,無形中便從紙背反透出來。一、二句寫人情,三、四句寫秋景,粗看似不相干,實則氣氛和諧,情景交融,達(dá)到物我相忘的境界。方回說秦觀“古詩多學(xué)三謝,而流麗之中有淡泊”,并舉了此詩,當(dāng)亦屬于有“三謝余味”之作。全詩語言樸素清新,畫面生動,極富生活氣息,閑雅而有情致。

  第三首詩寫雨后彩虹當(dāng)空的絢麗景象,想象奇特,語氣豪放,帶有濃厚的浪漫色彩。

  詩的一、二句狀景,雨過天晴,由于陽光的折射,西天出現(xiàn)長而弧曲的彩虹,變幻多姿,非常美麗,遠(yuǎn)遠(yuǎn)望去,就像掛在西樓之上,仿佛詩人伸手就可摘下,極像一幅色彩斑斕的畫!爸稹焙汀白贰眱勺,以擬人化的手法,賦予彩虹以活潑甚至頑皮的性格,生動、形象,簡直把彩虹寫活了。此時此景,詩人也好像受了感染,神情振奮,突發(fā)奇想:如果能招來千萬個美人一起歌舞,那該多好。在酒酣時,一定剪下這美麗的彩虹,賞賜給她們。纏頭,指古代舞女繞纏頭上作為妝飾的錦鍛,后來將宴席上賞賜給歌舞者的羅錦之類的禮物稱為纏頭。詩人的幻想是做不到的,但卻是心情愉快的真實流露。在這里,正面描摹已美不勝收,又引發(fā)奇想,使美景更加可憐可愛,錦上添花。其構(gòu)思巧妙,手法新穎。

  《秋日三首》作者介紹

  秦觀(1049-1100)字太虛,又字少游,別號邗溝居士,世稱淮海先生。漢族,北宋高郵(今江蘇)人,官至太學(xué)博士,國史館編修。秦觀一生坎坷,所寫詩詞,高古沉重,寄托身世,感人至深。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,多有遺跡。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,麗水的秦少游塑像、淮海先生祠、鶯花亭;青田的秦學(xué)士祠;湖南郴州三絕碑;廣西橫縣的海棠亭、醉鄉(xiāng)亭、淮海堂、淮海書院等。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,墓碑上書“秦龍圖墓”幾個大字。有秦家村、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游臺。

《秋日》鑒賞2

  清代黃燮清《秋日田家雜詠》

  西風(fēng)八九月,積地秋云黃。

  力田已告成,計日宜收藏。

  刈獲須及時,慮為雨雪傷。

  農(nóng)家終歲勞,至此愿稍償。

  勤苦守恒業(yè),始有數(shù)月糧。

  嗟彼豪華子,素餐厭膏粱。

  安坐廢手足,嗜欲毒其腸。

  豈知民力艱,顆米皆琳瑯。

  園居知風(fēng)月,野居知星霜。

  君看獲稻時,粒粒脂膏香。

  譯文/注釋

  譯文

  謫居龍場呵遇到孔子在陳絕糧般的困境,我的隨從們都有不滿的表現(xiàn)。好在這到處的荒坡亦可開荒墾田,農(nóng)具也還容易籌辦。當(dāng)?shù)氐霓r(nóng)人多是刀耕火種,學(xué)習(xí)模仿也很方便。趁現(xiàn)在春天還沒有過去,趕快種好這幾畝田。難道僅僅是為吃口飽飯,待豐收了還要用它請客設(shè)宴。收割遺下的顆粒就留給烏雀吧,多余下來的.糧食散發(fā)給窮困人家。明天早晨就的帶著農(nóng)具去墾荒,山間寒冷易結(jié)冰霜莫誤了時光。

  注釋

  ①在陳:語出《論語》“在陳絕糧”,后人以“在陳”作為絕糧的代稱。

 、跍匾姡簻,不滿、憤怒的樣子。見,同現(xiàn)。意思是表現(xiàn)出不滿。

  ③錢镈(jiǎ bó):古時的農(nóng)具。

 、馨l(fā)余羨:發(fā),散發(fā)。余羨,多余的,富足的。

 、蓥保貉┲椤H绨拙右住肚刂羞省贰耙股顭熁饻,霰雪落紛紛”。

  全文賞析此詩寫秋天獲稻時所見所感。前半部分首先描寫了稻子成熟時節(jié)遍地金黃,展現(xiàn)了一片豐收景象。農(nóng)家經(jīng)過了終歲的辛勞,終于有所收獲!敖K有數(shù)月糧”既透出勞有所獲的一絲安慰,更點明了糧食來之不易。后半部分先寫“素餐”的“豪華子”們飽食終日,無所事事,不知稼穡之艱難,與終年辛勤勞作的農(nóng)家形成鮮明對比,揭露了不平等的社會現(xiàn)實,后通過議論,表現(xiàn)了對勞動成果的珍惜和對勞動的贊美。全詩語言質(zhì)樸清新,流露了詩人對民生疾苦的關(guān)懷和同情,具有積極意義。

《秋日》鑒賞3

  秋日三首·其一

  月團新碾瀹花瓷,飲罷呼兒課楚詞。

  風(fēng)定小軒無落葉,青蟲相對吐秋絲。

  賞析:

  是寫坐船夜行邗溝(現(xiàn)在揚州市一帶的運河)的情景和秋天水鄉(xiāng)的景色。

  正是“斑斑紅葉欲辭枝”的秋宵,霜氣霏霏,江水清寒,孤船在江面上滑行,夜幕朦朧,菰蒲在秋風(fēng)中搖曳,無數(shù)寒星在天幕上閃爍,萬籟無聲,非復(fù)人世。詩人正在百無聊賴之時,忽然傳來的“笑語聲”,頓使蕭蕭的秋夜有了生氣,給夜行人送來了一絲溫暖,心情該是多么欣喜激動!“忽”字耐人尋味,把夜行人驚喜的神態(tài)刻畫得淋漓盡致。

  在表現(xiàn)手法上,詩人用的是先抑后揚法。通篇不直寫旅人,而是借物托志,別寫霜氣、秋水、寒星、菰蒲,最后寫菰蒲深處的“笑語聲”,隨即戛然而止。然言雖止而意未盡。這親切的笑語聲是伴隨著夜行人度過迷蒙空寂的`秋宵呢,還是瞬間消失在凄冷的夜空,留下的卻是更加難耐的寂寞和愁苦?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正面闡述,而是用遮掩來突出,用省略來增添,留給讀者去想象,去補充。由于構(gòu)思巧妙,含蓄深邃,令人浮想翩翩,收到極佳的藝術(shù)效果。

《秋日》鑒賞4

  秋日寄題鄭監(jiān)湖上亭三首

  [唐] 杜甫

  碧草逢春意,沅湘萬里秋。池要山簡馬,月凈庾公樓。

  磨滅馀篇翰,平生一釣舟。高唐寒浪減,仿佛識昭丘。

  新作湖邊宅,遠(yuǎn)聞賓客過。自須開竹徑,誰道避云蘿。

  官序潘生拙,才名賈傅多。舍舟應(yīng)轉(zhuǎn)地,鄰接意如何。

  暫阻蓬萊閣,終為江海人。揮金應(yīng)物理,拖玉豈吾身。

  羹煮秋莼滑,杯迎露菊新。賦詩分氣象,佳句莫頻頻。

  杜甫

  杜甫(712年—770年),字子美,漢族,本襄陽人,后徙河南鞏縣。自號少陵野老,唐代偉大的現(xiàn)實主義詩人,與李白合稱“李杜”。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區(qū)別,杜甫與李白又合稱“大李杜”,杜甫也常被稱為“老杜”。

 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(yuǎn),被后人稱為“詩圣”,他的詩被稱為“詩史”。后世稱其杜拾遺、杜工部,也稱他杜少陵、杜草堂。

  杜甫創(chuàng)作了《春望》《北征》《三吏》《三別》等名作。乾元二年(759年)杜甫棄官入川,雖然躲避了戰(zhàn)亂,生活相對安定,但仍然心系蒼生,胸懷國事。雖然杜甫是個現(xiàn)實主義詩人,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.一面,從其名作《飲中八仙歌》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。

 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,他有“致君堯舜上,再使風(fēng)俗淳”的宏偉抱負(fù)。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,但后來聲名遠(yuǎn)播,對中國文學(xué)和日本文學(xué)都產(chǎn)生了深遠(yuǎn)的影響。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,大多集于《杜工部集》。

《秋日》鑒賞5

  《秋日詩》

  魏晉:孫綽

  蕭瑟仲秋月,飂戾風(fēng)云高。

  山居感時變,遠(yuǎn)客興長謠。

  疏林積涼風(fēng),虛岫結(jié)凝霄。

  湛露灑庭林,密葉辭榮條。

  撫菌悲先落,攀松羨后凋。

  垂綸在林野,交情遠(yuǎn)市朝。

  淡然古懷心,濠上豈伊遙。

  《秋日詩》譯文

  仲秋時節(jié)霜露漸起,萬物凋零,云淡天高,秋風(fēng)陣陣。

  住在山中的人最先能感覺到這些變化,遠(yuǎn)行游子要放生高歌才能舒緩心中思家的愁緒。

  稀疏的樹林中不斷地刮起冷風(fēng),空蕩蕩的山巒上聚集著濃云。

  濃重的露水灑落在庭院中的樹上,繁密的葉子就從茂盛的枝條上落下。

  撫摸林中野菌只感生命短暫,攀摘蒼松枝葉只羨無懼嚴(yán)寒。

  在這秋風(fēng)蕭瑟的日子里遠(yuǎn)遠(yuǎn)地來到林邊野外垂釣,與朝廷、市場這些爭名爭利的場所斷絕聯(lián)系。

  只要保持著遠(yuǎn)古人的心胸,淡然無欲,那我們離無為自適的境界也就不遠(yuǎn)了。

  《秋日詩》注釋

  仲秋月:農(nóng)歷八月,是典型的秋日。

  飂戾:風(fēng)聲。

  長謠:放聲高歌。

  岫:山峰。

  垂綸:垂釣。

  濠上:典故名,典出《莊子集釋》卷六下〈外篇·秋水〉。后多用“濠上”等比喻別有會心、自得其樂之地。把崇尚老莊就說成是濠上之風(fēng)。

  《秋日詩》賞析

  全詩清晰地顯現(xiàn)出三個層次。

  首四句總寫秋日的節(jié)侯特點及其在人們心理上的反映。前二句首先寫出秋天的一派肅殺之氣。“仲秋月”就是農(nóng)歷八月,是典型的秋日,此時天氣轉(zhuǎn)涼,霜露漸起,百物凋零,所以冠以“蕭瑟”二字!帮f戾風(fēng)云高”是說此時節(jié)云淡天高,秋風(fēng)陣陣!帮f戾”就是風(fēng)聲。如此蕭瑟的節(jié)候自然會在人們的心理上產(chǎn)生感應(yīng):“山居感時變,遠(yuǎn)客興長謠!弊≡谏街械娜藭紫雀械竭@時序的變化;遠(yuǎn)行在外的人很容易產(chǎn)生凄涼之感、思家之念,以至于要放聲唱歌來舒散心中的愁悶。這一層寫出了對秋日的總體印象,為后面的具體描寫秋景張本。

  接下六句為第二層意思,寫自身所感到的節(jié)候變化!笆枇址e涼風(fēng),虛岫結(jié)凝霄”,是說稀疏的樹林中不斷地刮起冷風(fēng),空蕩蕩的山巒上聚集著濃云,這是山林中的變化!罢柯稙⑼チ,密葉辭榮條”是說濃重的露水灑落在庭院中的樹上,繁密的葉子就從茂盛的枝條上落下,這是庭院中的變化。這種無情的肅殺之氣雖說無可抗拒,但在受其摧殘的時間和程度上,各種景物是不相同的,那是它們各自的品質(zhì)和抗御能力不一樣,所以緊接著補了兩句:“撫菌悲先落,攀松羨后凋!本且环N壽命極短的植物,《莊子》上曾說過“朝菌不知晦朔”,所以作者撫之而生悲。蒼松不怕寒冷,秋氣無損于它,所以作者不禁要攀其枝葉,投以羨慕的眼光。這一層寫的雖是眼前常見景物,刻畫卻是精細(xì)而鮮明的,而且詩人還為之動了悲、羨之情,足見他并沒有用哲人的冰冷目光去靜觀這種“時變”,而是飽含著詩人的感情去體察的,也就是說詩人是以熱呼呼的心腸描繪出這秋日的凄清畫面的,所以其間充溢著濃郁的詩意。

  松柏是高潔品質(zhì)的象征,上句詩人既有羨于松,雖是寫景,但個人志趣已經(jīng)流露,后四句遂順調(diào)轉(zhuǎn)入抒寫自己的情志!按咕]在林野,交情遠(yuǎn)市朝”,是說:在這秋天的日子里,大自然盡管如此蕭瑟,我還是愿意投身于它的懷抱,遠(yuǎn)遠(yuǎn)地來到林邊野外釣魚,與朝廷、市場這些爭名爭利的場所斷絕聯(lián)系。為什么要如此呢?因為“淡然古懷心,濠上豈伊遙”,意思是說:只要把紛繁的世界看得淡漠,無求于人,無苛于己,保持著遠(yuǎn)古人的心胸,那我們離無為自適的境界也就不遠(yuǎn)了!板┥稀币坏涑鲇凇肚f子》的《秋水》篇,其中寫莊子與惠施在濠上(在今安徽鳳陽)閑游,看到鰷魚從容出游,因而引起了魚究竟知不知道快樂的一番辯論,后世就把濠上指代逍遙閑游的地方,把崇尚老莊就說成是濠上之風(fēng)。此二句是談玄論虛之詞,也是全篇的旨?xì)w。道家認(rèn)為一切禮樂道德等社會規(guī)范,以及人們有組織的行動與交往都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扼殺,所以他們要擺脫一切制度與文明的束縛,把任情適性、歸真返樸當(dāng)作終身追求的目標(biāo)。這里頌揚的也就是這種精神。

  孫綽此詩雖也涉及玄理,卻并不淡然寡味。首先,作者是在對秋日景象的描繪和由此而產(chǎn)生的悲、羨之情上引出對濠上之風(fēng)的頌揚的,這是詩歌藝術(shù)上常用的諷詠比興法,因此自然也具有藝術(shù)感染力。其次,此詩所涉及的`玄理,并非闡釋道家的具體教義,僅僅是表明一種歸依道風(fēng)的感情,而表現(xiàn)感情乃是詩歌的天職,詩情詩味即由此出,這也是此詩不乏詩味的原因。

  當(dāng)然,此詩雖也較多地寫了山水風(fēng)景,林野秋色,但因為它既未以游覽作為描寫景物的過程和手段,也沒有把自然景物作為美感觀照的主位對象,所以它仍屬于玄言詩,還不是一首山水詩。但是,孫綽本人是愛好山水的,描摹山水的本領(lǐng)也是高超的(例如其《天臺山賦》就寫得擲地有聲),而且他“借山水以化其郁結(jié)”(《三月三日蘭亭詩序》),所以他詩中的自然景物(包括山水),也就應(yīng)當(dāng)另眼相看了。此詩借秋日景物來表明其向往濠上之風(fēng),也就是為了化解其胸中郁結(jié),這與“老莊告退”后興起的山水詩有著共同之處。更明確地說,被稱為空洞虛泛的玄學(xué),卻也有其注重自然之道、注重人與自然相和諧的一面。作為玄學(xué)的詩歌形式的玄言詩,因而也有其注重從自然——山水之中體悟玄理,亦即企圖讓自然景物與人的思想取得和諧的傾向。正是這個傾向的不斷發(fā)展延伸,才終于有了以山水為重頭、而玄理退居為“尾巴”的山水詩。孫綽此詩中,闡明玄理雖然還是詩的主要目的,但談玄在篇幅上已是“尾巴”了。因此,如果說此詩包含著山水詩的某些因素或萌芽,應(yīng)該是符合實際的。

  《秋日詩》作者介紹

  (314—371)東晉太原中都(今晉中榆次)人,字興公。孫楚孫。少以文稱。初居會稽,游放山水。與許珣并為玄言詩人,亦能賦,嘗作《天臺山賦》,辭致甚工,自謂擲地有金石聲,為當(dāng)時文士之冠。名公之碑,必請綽為文。除著作佐郎,累遷廷尉卿,領(lǐng)著作。原有集,已佚,明人輯有《孫廷尉集》。

《秋日》鑒賞6

  入秋了,漸微涼。時序剛剛過了處暑,就覺得漸漸增添了涼意。

  某一日,妻憑欄窗前,忽然說:“你快看那天、那云,真有點秋高氣爽的樣子了。”我湊到窗前看了看那藍(lán)天白云是與剛剛過去的夏天不一樣了。前些時日陰雨連綿過后,氣溫驟然降下來了,也有了秋天的味道,真應(yīng)驗了“一場秋雨一場寒”的古語。

  前幾日和妻到現(xiàn)河公園、植物園里散步,發(fā)現(xiàn)一陣秋風(fēng)過后,地上飄落下一些樹葉。我便對妻說:“真是秋風(fēng)掃落葉。淼谜婕皶r。”再側(cè)耳聽聽秋蟬的叫聲,已極少了,偶或聽到幾聲蟬叫,那是它生命將至聲嘶力竭的哀鳴。

  昨日出行,又見那潔白的一片片魚鱗般的云高高地飄在蔚藍(lán)的天空上,這是炎炎夏日里所看不到的景象,頓覺天比原來更高更遠(yuǎn)了。

  微涼的秋風(fēng)來送爽了,及時的秋雨來報信了,孱弱的秋蟬來告辭了,再往回老家的路上望去,哦,秋色更濃了。

  家居北方,常去南方,也才感到了南北方不一樣的秋天。北方的秋天與南方不同的地方,就是來的特別快,就是在你遐想的時候,它說來就來了,北方秋天的天氣把節(jié)氣描繪的異常分明。你看那秋天的風(fēng)、秋天的雨、秋天的陽光、秋天的田野、秋天的村莊總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覺。

  秋天的風(fēng)。秋天的風(fēng)不像夏天那般燥熱、那般兇狂了,它帶著些許涼意、帶著幾多溫柔,悄悄地向秋天走來。每年的“立秋”剛過,雖說白天還是延續(xù)著夏日里的天氣,還能熱一陣子,可早晚卻就不同了,秋風(fēng)只那么輕輕一吹,就會帶來絲絲清爽,先是在臉上,在身上,其實感覺是在心里,內(nèi)心里立時就會感到清爽、愜意。

  今年的夏天特別熱,也感到特別長,人們久盼著秋天的到來,“立秋”攜著風(fēng)帶著雨來了,風(fēng)雨又帶來了秋日的涼爽,給人的感覺接著就不一樣了。看一看在外乘涼的人們就再明顯不過了,夏夜里常常在樓下乘涼的幾位鄰居大嫂,“立秋”剛過,人就少了,漸漸地都收起馬扎子回家了。走在馬路上,聽到人們說話的聲調(diào)也變了,多是對秋天的評價:“一立秋,天接著就涼快了!薄班牛貏e是早晨晚上明顯就感覺出來了。”聽著他們的對話,感受著秋天的微風(fēng)習(xí)習(xí),和煦輕饒,心里生出絲絲涼意。秋風(fēng)吹在田野,看到的又是一番景象,秋風(fēng)親吻楊柳時,楊柳搖曳飄舞,秋風(fēng)親吻玉米時,玉米點頭致意,秋風(fēng)親吻河面時,河面泛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漣漪。秋風(fēng)仿佛是一位高超的藝術(shù)家,把大自然描繪的生動美麗,給人們帶來別樣的感受。

  秋天的雨。秋天的雨也不一樣,秋雨綿綿,澄澈寧靜。忽一日,秋雨攜著秋風(fēng),帶著絲絲清涼,帶著幾多溫柔,打開了秋天的大門,“唰唰”地向秋天大步走來,滋潤著廣袤的大地和即將成熟的莊稼,一場一場的秋雨,一掃夏日的燥熱,蕩去了人們心頭的浮躁,秋雨還會帶給人們酣暢淋漓的感受。兒時的秋天,常常到老家一個叫“割長溝”的地方割草、摟草、剜野菜,每遇下雨的時候,我和小伙伴們就會跑到那唯一石橋下躲雨。人在石橋下,心在莊稼地。兩耳靜聽著周遭的莊稼地里雨打玉米葉、高粱葉的聲響。雨大的'時候,聽起來“唰唰”的聲音,心里感覺是那么暢快;雨小的時候,聽起來“淅淅瀝瀝”的聲音,感覺是那么悠揚。接著就會感覺雨快要停了的樣子,再看那雨水洗刷過的紅高粱,一片清爽,紅紅的高粱不住地點頭致意,似乎抱有喝飽雨水的滿足。后來我想,毗鄰高密縣莫言描寫的“紅高粱”是不是也是這樣?兒時秋天的田野,處處都彌漫著秋雨過后的清爽,散發(fā)著清新的空氣,這就是秋雨所帶來的。

  秋天的陽光。北國的秋天,天高云淡,秋高氣爽。秋陽也不再像夏天那般毒辣了,潤含著些許柔情,帶著溫馨恬靜來了,將金色的陽光灑在廣袤的大地上,把山川、河流、田野、村莊、房舍、道路、樹木都鍍上了一層金黃。秋日早晨,鮮紅的朝暉斜斜射向大地,照在鄉(xiāng)民們的臉上,感覺很舒暢,鄉(xiāng)民們迎著初升的太陽走向田野,伴著金色的陽光辛勤耕作。爾后,把正午的暖陽留給了了莊稼,讓莊稼快快生長。秋日的黃昏,勞累了一天的人們伴著夕陽歸,遙望天邊,火燒的夕陽點燃淡淡的情愫,飄逸裊裊,營造著美麗的秋日黃昏,留給天空一片燦爛,西天的彩霞那是“烈士暮年、壯心不已”的情懷,也不由誘發(fā)人們發(fā)出“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”的感嘆。

  秋天的田野。秋日里,假若初秋乘車或步行到郊外,你不妨乘著興致舉目四望,鄉(xiāng)間秋色將會盡收眼底。山野里,漫山遍野本是一片翠綠,但秋天走進它們時,卻先后由綠變黃,在秋風(fēng)面前,大多花草樹木無力抗?fàn),就像落花一樣凋零。特別到了晚秋的時候,秋風(fēng)瑟瑟,葉落遍地。兒時的晚秋,就會和小伙伴一起,扛著竹筢,到山間樹林里摟樹葉,一邊摟著,一邊飄來“秋風(fēng)掃落葉”的感慨。

  打開塵封幾十年的記憶,我的思緒飛回了過往的秋天里,重溫兒時鄉(xiāng)村美好的秋天。你看那田野里,莊稼競相瘋長,到處是一片豐收的景象。那時常常忙在田野,醉在田野,也留下了對田野的記憶,秋天的田野里,是一片忙碌的景象,掰玉米的、刨花生的、分地瓜的、切地瓜干的,比比皆是,有干著活說笑的,有叫喊著大人的名字分東西的,有吆喝著子女來拉莊稼的,真是人歡馬叫,熱鬧非凡,秋日的廣袤田野里一片歡騰。

  秋天的村莊。秋天里,村莊是一片喜獲豐收的景象,一輛輛滿載著糧食的手推車發(fā)出連續(xù)的“吱呀、吱呀”聲,一如悅耳動聽的鳥叫聲,排著隊從坡地里走來了;一個個挑擔(dān)的一顛一晃地回來了,前后擔(dān)著的都是滿滿的糧食;后面跟著的還有挎簍的,豐收的笑意寫在他們臉上。還有白天忙不完的,就擦著黑回家,家人就會焦急地提上馬燈去迎接,這個時候,你又會看到,秋夜里的一串串馬燈從不同的山腳、坡里緩緩走來,走向村莊,走向家園,走出秋夜里一道道靚麗的風(fēng)景……

  鄉(xiāng)村秋色很美,美在和煦的風(fēng),美在酣暢的雨,美在溫馨的秋陽,美在忙碌的田野,美在收獲的村莊。秋日之美,美在我的心里。

《秋日》鑒賞7

閑來無事不從容,睡覺東窗日已紅。

  萬物靜觀皆自得,四時佳興與人同。

  道通天地有形外,思入風(fēng)云變態(tài)中。

  富貴不淫貧賤樂,男兒到此是豪雄。

  譯文/注釋

  譯文

  日子閑散的時候,沒有一樣事情不自如從容,往往一覺醒來,東邊的窗子早已被日頭照得一片通紅。

  靜觀萬物,都可以得到自然的樂趣,人們對一年四季中美妙風(fēng)光的興致都是一樣的。

  道理通著天地之間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,思想滲透在風(fēng)云變幻之中。

  只要能夠富貴而不驕奢淫逸,貧賤而能保持快樂,這樣的男子漢就是英雄豪杰了。

  注釋

 、購娜荩翰换挪幻Α

 、谟X:醒。

 、垤o觀:仔細(xì)觀察。

 、茏缘茫喊惨菔孢m的'樣子

 、菟臅r:指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。

  ⑥通:通達(dá)

 、咭悍趴v。

 、嗪佬郏河⑿邸

  全文賞析

  心情閑靜安適,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。一覺醒來,紅日已高照東窗了。靜觀萬物,都可以得到自然的樂趣,人們對一年四季中美妙風(fēng)光的興致都是一樣的。道理通著天地之間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,思想滲透在風(fēng)云變幻之中。只要能夠富貴而不驕奢淫逸,貧賤而能保持快樂,這樣的男子漢就是英雄豪杰了。

  人生在世也就那么三、四十年的好日子,真不算長,轉(zhuǎn)眼間已進“天命”之年,可自我感覺還沒怎么活,人活著易,活出質(zhì)量來難,在我看來,快樂的人生才是最對得起自己,也對得起他人的人生。人啊,怎么活才能活快樂,這里面的學(xué)問還真大。常從朋友們的文章中看到各種各樣的煩惱,多是悲情、傷感,充滿對現(xiàn)實的無奈與苦悶,真正能把自己的快樂傳遞給大家的實在不多。

  反躬自問,自我感覺是個活的快樂的人,盡管生活中遇到了諸多的挫折與磨難,在別人看來我應(yīng)該是臉上掛滿愁容的,可事實恰恰相反,我臉上的微笑已經(jīng)成為一種常態(tài),很難有什么事情能讓我的心情陰晴不定了。

《秋日》鑒賞8

  秋日行村路

  [宋]樂雷發(fā)

  兒童籬落帶斜陽, 豆莢姜芽社肉香。

  一路稻花誰是主, 紅蜻蛉伴綠螳螂。

  【注釋】

  ①社肉:祭土地神的肉。

  【試題】

  (1) “一路稻花誰是主,紅蜻蛉伴綠螳螂”是千古名句,句中“伴”字用得妙,請寫出你的理解。

  (2) 這首詩抒發(fā)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?

  【參考答案】

  (1) “伴”,運用了擬人的手法,把紅蜻蛉與綠螳螂這兩種可愛的小生物營造在一個相依相伴、和美融洽的氛圍里。(意思對即給分)

  (2)熱愛農(nóng)村自然風(fēng)光,追求自由、閑適、和諧的田園生活。(意思對即給分)

  【作者簡介】

  樂雷發(fā),字聲遠(yuǎn),號雪磯,南宋道州寧遠(yuǎn)縣人。精通經(jīng)史,長于詩賦。1253年(寶祐元年),門生姚勉登進士第一后,向理宗上疏,請求理宗重用樂雷發(fā),并愿以第相讓。理宗特旨召見雷發(fā),親自考問“學(xué)術(shù)、才智、選舉、教養(yǎng)”八事,樂雷發(fā)“條對切直”,為理宗所“嘉納”,賜以特科第一人。他志在抗金復(fù)宋,后因數(shù)議時政,不為所用,遂歸隱九疑。樂雷發(fā)還鄉(xiāng)后,國勢更衰,理宗深悔沒有采納他的忠言,賜建狀元樓一所、公母銅鑼一對、良田800畝作為褒獎。著作有《雪磯叢稿》五卷,清代乾隆皇帝在位時選入《四庫全書》。

  【補充注釋】

  (1) 社肉:祭祀時所供之肉,后分給各戶。秋日之社即秋社,指立秋后的第五個逢“戊”日。

  (2)該句用“句勒法”寫出稻花自由自在、無拘無束地開放。

 。3)該句用一個“伴”字把紅蜻蜓與綠螳螂這兩種沒有思想的小生物營造在一個相依相伴、和美融洽的`氛圍里。

  【意譯】

  籬笆下,兒童追逐嬉戲,太陽還沒下山,村里有聚會,祭祀神社,人們準(zhǔn)備了豆莢,姜芽和肉,肉香和稻花的香味撲鼻而來,呈現(xiàn)一片祥和歡樂的景象。走在家鄉(xiāng)的田野上,只見稻菽千里,稻花搖曳,蜻蜓、白蛉在稻浪中飛來飛去,螳螂則在稻穗上等待捕食昆蟲,儼然像田野的主人。

  【鑒賞】

  這首詩描繪了淳樸、自由、優(yōu)美的農(nóng)村田園風(fēng)光。其詩清新可愛,含蓄雋永。“一路稻花誰是主,紅蜻蜓伴綠螳螂!币痪浞磫,突出郊外氣氛,充滿山野情趣。這成為千古名句。描寫了如詩如畫的田園景色,以及樸素?zé)狒[的農(nóng)家風(fēng)情,表達(dá)了對家鄉(xiāng)的熱愛之情!凹t”的“蜻蛉”,“綠”的“螳螂”,色彩鮮艷,對比分明,活現(xiàn)出春天盎然生機。

  清朝紀(jì)曉嵐評價其詩無俗韻。陸游《水亭》有“一路風(fēng)光誰畫得?紅蜻蜓點綠荷心”之句。當(dāng)代錢鐘書先生評價樂雷發(fā)之句“比陸游的新鮮具體,主詩也就愈有精彩”。在豆莢、姜芽、社肉、稻花等俗物營造的環(huán)境中,紅蜻蜓配上綠螳螂,給人以“塵俗”的感覺。這種塵俗感覺,使人耳目一新,讓人仔細(xì)品味俗文化的滋味,從而在底層的世界同樣得到另一種審美的享受。

《秋日》鑒賞9

  《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(yuǎn)眺》

  唐代:劉長卿

  古臺搖落后,秋日望鄉(xiāng)心。(秋日 一作:秋入)

  野寺來人少,云峰隔水深。

  夕陽依舊壘,寒磬滿空林。

  惆悵南朝事,長江獨至今。

  《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(yuǎn)眺》譯文

  古臺破敗草木已經(jīng)凋落,秋天景色引起我的鄉(xiāng)思。

  荒野的寺院來往行人少,隔水眺望云峰更顯幽深。

  夕陽依戀舊城遲遲下落,空林中回蕩著陣陣磬聲。

  感傷南朝往事不勝惆悵,只有長江奔流從古到今。

  《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(yuǎn)眺》注釋

  吳公臺:在今江蘇省江都縣,原為南朝沈慶之所筑,后陳將吳明徹重修。

  搖落:零落。凋殘。這里指臺已傾廢。語出宋玉《九辨》:“悲哉秋之為氣也,蕭瑟兮搖落而變衰。”

  野寺:位于偏地的寺廟。這里指吳公臺上寺。

  依:靠,這里含有“依戀”之意。

  舊壘:指吳公臺。壘:軍事工事。按吳公臺本為陳將吳明徹重筑的弩臺。

  磬:寺院中敲擊以召集眾僧的鳴器,這里指寺中報時拜神的一種器具。因是秋天,故云“寒磬”。寒磬:清冷的磬聲。

  空林:因秋天樹葉脫落,更覺林空。

  南朝事:因吳公臺關(guān)乎到南朝的宋和陳兩代事,故稱。

  惆悵:失意,用來表達(dá)人們心理的情緒。南朝:宋、齊、梁、陳,據(jù)地皆在南方,故名。

  《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(yuǎn)眺》鑒賞

  此詩作于劉長卿旅居揚州之時。安史之亂爆發(fā)后,劉長卿長期居住的洛陽落入亂軍之手,詩人被迫流亡到江蘇揚州一帶,秋日登高,來到吳公臺,寫下這首吊古之作。

  這是一首詠懷古跡的吊古詩。首聯(lián)是寫因觀南朝古跡吳公臺而發(fā)感慨,即景生情。第二聯(lián)一寫近景,一寫遠(yuǎn)景,第三聯(lián)以夕陽襯舊壘,以寒磬襯空林,舊日輝煌的場所如今是衰草寒煙,十分凄涼。在一個秋風(fēng)蕭瑟的日子里,詩人登上南朝舊壘吳公臺。臺上的寺廟已經(jīng)荒涼,人蹤稀少;遠(yuǎn)望山巒,皆在云罩霧繚之中。傍晚的太陽沿著舊日的堡壘緩緩下落,寺院中傳出的鐘磬之聲慢慢向空林中擴散。秋風(fēng)四起,這鐘磬之聲也似帶有一種寒意。南朝故跡尚存,人去臺空,只有長江之水,在秋日的夕陽中獨自流淌。末聯(lián)寫江山依舊,人物不同。最后兩句有“大江東去,浪淘盡千古風(fēng)流人物”之氣韻。

  此詩將憑吊古跡和寫景思鄉(xiāng)融為一體。對古今興廢的詠嘆蒼涼深邃。全詩寫“遠(yuǎn)眺”,而主導(dǎo)情緒則是“悲秋”。通過對深秋景象的描繪,熔鑄了詩人對人生、社會、時代的凄涼感受。此詩文筆簡淡,意境深遠(yuǎn),乃“五言長城”的上乘之作。

  《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(yuǎn)眺》創(chuàng)作背景

  此詩作于劉長卿旅居揚州之時。安史之亂爆發(fā)后,劉長卿長期居住的洛陽落入亂軍之手,詩人被迫流亡到江蘇揚州一帶,秋日登高,來到吳公臺,寫下這首吊古之作。

  《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(yuǎn)眺》賞析

  這是一首登臨懷古詩。首聯(lián)扣題,挈領(lǐng)全篇。由臺上落葉起興,觸景生情,悲秋意緒溢滿紙端。秋風(fēng)颯颯,落木蕭蕭,使人頓生悲涼之意。“秋入”二字有的版本作“秋日”,可能出于對仗工穩(wěn)的考慮,“秋日”與“古臺”相對才恰切。但我以為用“入”字更妥貼,首先它緊承上句末尾時間名詞“后”字,揭示了詩人情隨景遷的心理流向。其次用“入”字這個趨向動詞更有力度,更微妙地傳達(dá)出詩人內(nèi)心的愁苦與悵惘。懷鄉(xiāng)病本足以令人黯然傷神的了;且時又逢秋,這種鄉(xiāng)愁之苦就更增一層了,仿佛秋風(fēng)秋氣將詩人的一顆傷痕累累的懷鄉(xiāng)之心團團裹挾住,沉甸甸的,無法解脫。再者,律詩首聯(lián)并不苛求對仗,用“入”字,使句法靈活而不板滯。

  頷聯(lián)宕開一筆,不寫鄉(xiāng)思;轉(zhuǎn)而細(xì)寫登臺所望之景,別開生面。上句寫近景,寺院地處荒山僻嶺,故而人跡罕至。著一“野”字,分明投射出詩人處江湖之遠(yuǎn)、仕途失遇的苦悶;著一“少”字也暗示了詩人漂泊他鄉(xiāng)的孤獨。下句寫遠(yuǎn)景。隔岸青山層巒疊嶂,云遮霧繞,清凈幽深:這樣一個超然于熙攘塵世之外的所在或許是蕩滌詩人心頭重重?zé)⿷]的佳處。此聯(lián)景中含情,宛然有一種橫空出世的虛靜散淡的韻致。

  如果說頷聯(lián)是用一片清幽的'風(fēng)景將詩人內(nèi)心的愁緒清洗沖淡,乃至使讀者突然不見了詩人鄉(xiāng)愁的影子;那么頸聯(lián)則由作者的運命乖舛之酸辛躍遷到朝代興替之感喟,筆觸更渾厚了。頸聯(lián)繼續(xù)寫景,由遠(yuǎn)而近,寫出了古臺四周蒼茫的暮色,用筆細(xì)致。上句寫遠(yuǎn)景。西風(fēng)殘照,落日熔金,廢壘寂寂,鐘罄悠悠,聲振空林······時間仿佛停止了腳步,空間似乎也在沉思。詩人工于用字,“依”字下得極雅,極有韻味!耙馈弊衷诰渲杏小罢砜俊薄耙缿{”之意,夕陽本是無情,而用“依”字,卻賦予“夕陽”人格化的形象,仿佛這漸行漸遠(yuǎn)的夕陽也為“古臺”“舊壘”的滄桑之變而嘆惋悱惻,而眷戀難舍。若說上句妙在繪形,則下句是精于摹聲。以“寒”字來修飾鐘磬的聲音,將聽覺感受的印象轉(zhuǎn)化成觸覺感受的形象,這是通感手法的得體運用。詩人還覺得不夠到位,又以“滿”字加以強調(diào),寫足了凄神寒骨、悄愴幽邃的意境。俞陛云說“此二句試曼聲誦之,不僅寫荒寒之意,且神韻絕佳”,誠為切中肯綮。劉長卿曾有“謫居秋瘴里,夕陽何處歸”的感喟,這兩句表面上是發(fā)思古之幽情,但其底里深處還是脫不了自我身世之痛。

  尾聯(lián)議論抒情,因眼前之?dāng)啾跉堅氖捤鲾÷涞木跋,而浮想起南朝的繁華與戰(zhàn)亂等等,只覺滿腹的惆悵。“惆悵”是本詩的關(guān)鍵,點出了主旨。明則為歷史興衰無常而惆悵,實則有人生坎坷多難而傷感。劉長卿《送子婿崔真父歸長安》中寫到“惆悵暮帆何處落,青山隱隱水漫漫”,理想破滅、前途難料的凄苦消沉還是融合到吊古傷今的慨嘆中來了。值得一提的是,“惆悵”一詞(或說“惆悵”這種情緒以及與之相關(guān)的諸如“夕陽”“暮鐘”“暮帆”“獨鳥”“白發(fā)”等等意象在劉長卿、李端等大歷詩人的詩作中是屢見不鮮的)。“長江獨至今”這句以景語作結(jié)。大江東去,南朝英雄們都已被浪花淘盡,無處尋覓沈之、吳明徹的蹤影。正所謂“是非成敗轉(zhuǎn)頭空,青山依舊在,依舊夕陽紅”,歷史的虛無、人生的幻滅等等情愫隨著這訇然的江流聲紛至沓來。這不僅是劉長卿一人的心靈哀歌,也是中唐時期大歷詩人共有心態(tài)的裸呈。

  《唐詩癸簽》說“劉長卿得騷人之旨,專主情景”。宋犖《漫堂說詩》說劉長卿五律“清辭妙句,令人一唱三嘆”。此詩即是典例,全詩既“工于鑄意”,又“巧不傷雅”(清人沈德潛語),借景抒情,情景交融,含蓄蘊藉,回味不盡。

  《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(yuǎn)眺》作者介紹

  劉長卿(709—789),字文房,漢族,宣城(今屬安徽)人,唐代詩人。后遷居洛陽,河間(今屬河北)為其郡望。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。肅宗至德中官監(jiān)察御史,蘇州長洲縣尉,代宗大歷中任轉(zhuǎn)運使判官,知淮西、鄂岳轉(zhuǎn)運留后,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。因剛而犯上,兩度遷謫。德宗建中年間,官終隨州刺史,世稱劉隨州。

《秋日》鑒賞10

  《御街行·秋日懷舊》

  宋代:范仲淹

  紛紛墜葉飄香砌。夜寂靜,寒聲碎。真珠簾卷玉樓空,天淡銀河垂地。年年今夜,月華如練,長是人千里。

  愁腸已斷無由醉,酒未到,先成淚。殘燈明滅枕頭欹,諳盡孤眠滋味。都來此事,眉間心上,無計相回避。

  《御街行·秋日懷舊》譯文

  紛紛雜雜的樹葉飄落在鋪滿殘花的石階上,寒夜一片寂靜,只聽見那寒風(fēng)吹動落葉發(fā)出的輕微細(xì)碎的聲音。珍珠的簾幕高高卷起,玉樓空空無人跡。夜色清淡,爍爍閃光的銀河直垂大地。每年今天的夜里,都能見到那如綢緞般的皎月,而年年今天的夜里,心上人都遠(yuǎn)在千里之外。

  愁腸已經(jīng)寸斷,想要借酒澆愁,也難以使自己沉醉。酒還未喝,卻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淚。殘燈閃爍,枕頭歪斜,嘗盡了孤眠滋味。算來這相思之苦,積聚在眉頭,凝結(jié)在心間,實在沒有辦法可以回避。

  《御街行·秋日懷舊》注釋

  香砌:有落花的臺階。

  寒聲碎:寒風(fēng)吹動落葉發(fā)出的輕微細(xì)碎的聲音。

  真珠:珍珠。

  天淡:天空清澈無云。

  月華:月光。

  練:白色的絲綢。

  無由:無法。

  明滅:忽明忽暗。

  欹(qī):傾斜,斜靠。

  諳(ān)盡:嘗盡。

  都來:算來。

  《御街行·秋日懷舊》賞析

  此詞是一首懷人之作,其間洋溢著一片柔情。上片描繪秋夜寒寂的景象,下片抒寫孤眠愁思的情懷,由景入情,情景交融。

  寫秋夜景象,作者只抓住秋聲和秋色,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。一葉落知天下秋,到了秋天,樹葉大都變黃飄落。樹葉紛紛飄墜香砌之上,不言秋而知秋。夜,是秋夜。夜寂靜,并非說一片闃寂,聲還是有的,但是寒聲,即秋聲。這聲音不樹間,卻來自樹間,原來是樹上飄來的黃葉墜階上,沙沙作響。

  這里寫“紛紛墜葉”,主要是訴諸聽覺,借耳朵所聽到的沙沙聲響,感知到葉墜香階的!昂曀椤边@三個字,不僅明說這細(xì)碎的聲響就是墜葉的聲音,而且點出這聲響是帶著寒意的秋聲。由沙沙響而感知落葉聲,由落葉而感知秋時之聲,由秋聲而感知寒意。這個“寒”字下得極妙,既是秋寒節(jié)候的感受,又是孤寒處境的感受,兼寫物境與心境。

  “真珠簾卷玉樓空”,空寂的高樓之上,卷起珠簾,觀看夜色。這段玉樓觀月的描寫,感情細(xì)膩,色澤綺麗,有花間詞人的遺風(fēng),更有一股清剛之氣。

  這里寫玉樓之上,將珠簾高高卷起,環(huán)視天宇,顯得奔放。“天淡銀河垂地”,評點家視為佳句,皆因這六個字勾畫出秋夜空曠的天宇,實不減杜甫“星垂平野闊”之氣勢。因為千里共月,最易引起相思之情,以月寫相思便成為古詩詞常用之意境。“年年今夜,月華如練,長是人千里”,寫的也是這種意境,其聲情頓挫,骨力遒勁。珠簾、銀河、月色都寫得奔放雄壯,深沉激越。

  下片以一個“愁”字寫酌酒垂淚的愁意,挑燈倚枕的愁態(tài),攢眉揪心的愁容,形態(tài)畢肖。古來借酒解憂解愁成了詩詞中常詠的題材。范仲淹寫酒化為淚,不僅反用其意,而且翻進一層,別出心裁,自出新意。他《蘇幕遮》中就說:“酒入愁腸,化作相思淚!边@首詞里說:“愁腸已斷無由醉,酒未到,先成淚。”腸已愁斷,酒無由入,雖未到愁腸,已先化淚。比起入腸化淚,又添一折,又進一層,愁更難堪,情更凄切。

  自《詩經(jīng)·關(guān)雎》“悠哉悠哉,輾轉(zhuǎn)反側(cè)”出,古詩詞便多以臥不安席來表現(xiàn)愁態(tài)。范仲淹這里說“殘燈明滅枕頭欹”,室外月明如晝,室內(nèi)昏燈如滅,兩相映照,自有一種凄然的氣氛。枕頭欹斜,寫出了愁人倚枕對燈寂然凝思神態(tài),這神態(tài)比起輾轉(zhuǎn)反側(cè),更加形象,更加生動!爸O盡孤眠滋味!庇捎谟星熬滗亯|,這句獨白也十分入情,很富于感人力量!岸紒泶耸隆,算來這懷舊之事,是無法回避的,不是心頭縈繞,就是眉頭攢聚。愁,內(nèi)為愁腸愁心,外為愁眉愁臉。古人寫愁情,設(shè)想愁象人體中的`“氣”,氣能行于體內(nèi)體外,故或?qū)懗钣尚拈g轉(zhuǎn)移到眉上,或?qū)懹擅奸g轉(zhuǎn)移到心上。范仲淹這首詞則說“眉間心上,無計相回避!眱烧呒娑兄容^全面,不失為入情入理的佳句。

  《御街行·秋日懷舊》簡析

  本詞又題作“秋日懷舊”,是抒寫秋夜離情愁緒之作。

  詞的上片以秋景感懷。開頭“紛紛”三句,特感秋聲之刺耳。因夜之寂靜,故覺香砌墜葉,聲聲可聞!罢嬷椤蔽寰。特覺秋月之皎潔。因見明月而思及千之外的親朋,更何況年年今夜,莫不如此,令人愈難為情。

  詞的下片為抒愁。過片“愁腸”以下三句,寫愁腸只在舉酒未飲之時;“殘燈”二句,寫愁眠只在殘燈枕之際;“都來”三句,寫愁思只在心上眉宇之間,純用白描手法,而能得其神韻。

  這首詞寫離人在秋月之夜的離愁別恨。作者本是個“不以物喜,不以已悲”的剛毅男子,然而,久居他鄉(xiāng),這如練月華又怎能不觸發(fā)他那豐富的內(nèi)心感情世界!

  全詞由景入情,情隨景生,自然渾成。上片以景寓情,境界疏闊,尤其“天淡銀河垂地”一句,顯得奔放激越,氣象恢宏;下片徑直抒情,一個“愁”字,層層遞進,反復(fù)詠嘆,語直情真,悲涼凄切。全詩情中有景,景中透情,可謂情極之語,真可謂善寫愁思者也。李清照的“此情無計可消除,才下眉頭,卻上心頭!(《一剪梅》)即從這里脫胎。

  《御街行·秋日懷舊》賞析二

  “紛紛墜葉飄香砌,夜寂靜,寒聲碎!遍_頭三句是說,紛紛凋零的樹葉飄上香階,寒夜一片寂靜,只聽見風(fēng)吹落葉細(xì)碎的聲息。

  一葉落知天下秋,到了秋天樹葉大多變黃飄落。樹葉紛紛飄墜在香階上,不言秋而知秋。夜,是秋夜。夜寂靜,并非說一片闃寂,而是說四無人聲;聲還是有的,是寒聲,就是秋聲。這聲音不在樹間,卻來自樹間。就是樹上飄來的黃葉墜在階上,沙沙作響。夜里,樹葉飄落是看不見的,即便是月色如晝,也是看不清楚的。這里寫“紛紛墜葉”是憑耳朵所聽到的沙沙聲響,感知到葉墜香階的。“寒聲碎”,這三個字,不僅告訴我們這細(xì)碎的聲響就是落葉的的聲音,而且告訴我們這聲響是帶著寒意的秋聲。由沙沙響而感知落葉聲,由落葉而感知秋之聲,由秋聲而感知寒意。這個“寒”字下得極妙,既是秋季季候的感受,又是孤寒處境的感受,兼寫物境與心境。

  “真珠簾卷玉樓空,天淡銀河垂地。”這兩句是說,高樓空寂,卷起珠簾,觀看夜色,天色清明,銀河斜墜到地。

  “年年今夜,月華如練,長是人千里!鄙掀笕涫钦f,年年今夜,月色都如白綢一般皎潔,人卻常常遠(yuǎn)隔千里。

  玉樓觀月的一段描寫,感情細(xì)膩,色澤綺麗,有花間詞人遺風(fēng),然而在骨子里,卻自有一股清剛之氣。寫珠簾、寫銀河、寫月色,奔放雄壯,深沉激越。寫到這里感情已似激流洪波,以景寓情不足以表達(dá),很自然的轉(zhuǎn)入下片的直接抒情,傾吐愁思。

  “愁腸已斷無由醉,酒未到,先成淚!毕缕叭涫钦f,我如何能用沉醉來忘卻,酒到不了已斷的愁腸,先就變成淚水。

  寫斟酒垂淚的愁意。腸已愁斷,酒無由入,雖未到愁腸,以先化淚。比起入腸化淚,又添一折,又進一層,愁更難堪,情更凄切。

  “殘燈明滅枕頭欹,諳盡孤眠滋味!边@兩句是說,深夜里殘燈忽明忽暗,斜靠枕頭,我嘗盡孤眠的滋味。

  室外月明如晝,室內(nèi)昏燈如滅,兩相映照,自有一種凄然的氣氛。枕頭欹斜,寫出了愁人倚枕對燈寂然凝視狀態(tài),這神態(tài)比起輾轉(zhuǎn)反側(cè),更加形象,更加生動。然后補一句:“諳盡孤眠滋味!庇捎谟星熬滗亯|,這句獨白也十分入情。

  “都來此事,眉間心上,無計相回避。”末三句是說,你看這離愁別怨,不是來在眉間,便是潛入心底,我簡直無法將它回避。

  算來這懷舊之事,是無法回避的,不是在心頭縈繞,就是在眉頭攢聚。愁,在內(nèi)為愁腸愁心,在外為愁眉苦臉。古人寫愁情,設(shè)想愁像人體中的“氣”,氣能行于體內(nèi)外,故或?qū)懗钣尚拈g轉(zhuǎn)移到眉上,或?qū)懹擅奸g轉(zhuǎn)移到心上。范仲淹這首詞說得比較全面。

  這首詞上片寫景為主,景中寓情,以寒夜秋聲襯托主人公所處環(huán)境的冷寂,突出人去樓空的落寞感,并抒發(fā)了良辰美景無人與共的愁情。下片抒情為主,通過寫作者長期客居他鄉(xiāng),不免被如素練般的月光感發(fā)出陣陣思愁,將懷人相思之情表達(dá)得淋漓盡致。末尾以“都來此事,眉間心上,無計相回避!弊鹘Y(jié),把思婦對丈夫的思念推向高峰。全詞雖然沒有出現(xiàn)一個“思”字,但字字句句都是“思”,歷來的評詞者均認(rèn)為此詞情景兩到。另外,詞中比喻、通感、白描等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藝術(shù)表達(dá)效果,是一首情景俱佳的名篇。

  《御街行·秋日懷舊》創(chuàng)作背景

  此詞具體的創(chuàng)作時間已無從考證,關(guān)于此詞的創(chuàng)作意圖,歷來說法各異:唐圭璋認(rèn)為此詞是作者因久久客居他鄉(xiāng)的愁苦觸景生情而作。靳極蒼認(rèn)為此詞是“思君之作”,“作者在外任時還念朝廷無人,君王無佐,憂心如焚,因此創(chuàng)作此詞來抒發(fā)情感”。汪中認(rèn)為此詞是“為思念室家之作”。

  《御街行·秋日懷舊》作者介紹

  范仲淹(989-1052年),字希文,漢族,北宋著名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軍事家、文學(xué)家,世稱“范文正公”。范仲淹文學(xué)素養(yǎng)很高,寫有著名的《岳陽樓記》。

《秋日》鑒賞11

  【原文賞析】

  古臺搖落后,秋入望鄉(xiāng)心。

  野寺來人少,云峰隔水深。

  夕陽依舊壘,寒磬滿空林。

  惆悵南朝事,長江獨自今。

  注解

 。、搖落:零落。

 。病⑴f壘:指吳公臺。

  3、南朝:宋、齊、梁、陳、據(jù)地皆在南方,故名。

  韻譯

  登上吳公臺,觀賞這零落的古跡,秋景秋意,勾起了我懷鄉(xiāng)的心情。

  荒山野寺,來此旅游的'人太少了,因為山太高水太深,隔斷了路程。

  夕陽映著吳公臺舊壘,依依不去,空蕩的山林中,回響清冷的磬聲。

  南朝舊事早成陳跡,真叫人惆悵,唯獨這長江,自古至今奔流不停。

  評析

  這是一首吊古詩,觀賞前朝古跡的零落,不禁感慨萬端。首聯(lián)是寫因觀南朝古跡吳公臺而發(fā)感慨,即景生情。中間兩聯(lián)寫古跡零落,游人罕至之悲涼。末聯(lián)寫江山依舊,人物不同。有人認(rèn)為,最后兩句有“大江東去,浪淘盡千古風(fēng)流人物”之氣韻。

《秋日》鑒賞12

  始安秋日

  宋之問

  桂林風(fēng)景異,

  秋似洛陽春。

  晚霽江天好,

  分明愁殺人。

  卷云山角戢角戢,

  碎石水磷磷。

  世業(yè)事黃老,

  妙年孤隱淪。

  歸歟臥滄海,

  何物貴吾身。

  宋之問詩鑒賞

  公元710年即景云元年,唐睿宗即位,因為宋之問曾依附張易之、武三思,而將他貶至欽州(今廣西欽州市)。這是他第二次被貶嶺南。《始安秋日》這首詩就是他前往欽州途經(jīng)桂林時所寫的!杜f唐書》說他再被竄謫,經(jīng)途江嶺,所有篇詠傳播遠(yuǎn)近。《始安秋日》就是當(dāng)時廣為流傳的一首排律。

  詩人敏銳地抓住了嶺南物候的特征,起句就開門見山地直陳其對桂林的獨特感受。次句點題并闡述上句風(fēng)景異的內(nèi)容:秋似洛陽春。洛陽的春日是怎樣的呢?詩人沒有明說,但這是人們所熟悉的,楊柳新綠,繁花似錦,鶯歌燕語。僅洛陽春三個字就道盡了桂林秋色佳。這句詩寫得既概括又具體,簡潔而饒有韻味。緊接著的兩句詩寫得更新穎奇警,晚霽江天好,分明愁殺人。在這傍晚時分,雨過天晴,斜陽余輝傾灑江中,江天雖美非故土,只能使離人更加愁腸欲斷。分明二字活潑了句意,使江天人格化,江天好象是有意惱人的。卷云山角戢角戢,碎石水磷磷,晚風(fēng)襲來,云霧飛卷而去,山峰忽隱忽現(xiàn),如同獸的角尖在角戢角戢鉆動;江水清沏得可以看見底下的小石子,江水在石間穿梭,發(fā)出磷磷的聲音,悅耳動聽。象這樣樸實生動的.描寫,已脫盡了綺靡之氣。

  自第七八句起,便轉(zhuǎn)入述志感懷。世業(yè)事黃老,妙年孤隱滄,黃老,道家祖黃帝老子,故稱道家之言為黃老。贊美隱士研習(xí)黃帝老子的學(xué)說,脫塵出俗,能悠游世事之外。宋之問早年曾學(xué)道,在陸渾山莊隱居過。這里言外之意很有些悔恨自己未能堅持隱居,熱心仕途混跡官場,以致弄到遷竄極炎鄙,百越去斷魂的地步。他一貶再貶終至流放,于是才產(chǎn)生了不如歸隱的思想。他在這次流放途中寫的《自洪府舟行直書其事》中說道:妙年拙自晦,皎潔弄文史。

  謬辱紫泥書,揮翰青云里。事往每增傷,寵來常誓止。銘骨懷報稱,逆鱗讓金紫。安位釁潛搆,退耕禍猶起。棲巖實吾策,觸藩誠內(nèi)恥。暗示自己欲進不得,欲退不能,心中感到羞恥;潞5某粮,他已經(jīng)深有體會了。歸歟臥滄海,何物貴吾身,表現(xiàn)的是急欲隱歸的心理。意思是說歸去吧,到那海島上遠(yuǎn)離塵世,寄情滄海,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東西比自己的生命更貴重呢?上句感嘆,下句反詰,深沉有力,蘊含著無限辛酸和無奈。眼前美好的桂林山水,只能更增添他的煩惱和感傷。不久,他被勒令自殺。《舊唐書》說他先天中,賜死于徙所!缎绿茣氛f他賜死桂林,情節(jié)十分凄慘:之問得詔震汗,東西步,不引決。祖雍請使者曰‘之問有妻子,幸聽決’。

  使者許之,而之問慌悸不能處家事。祖雍怒曰:‘與公俱負(fù)國家當(dāng)死,奈何遲回邪?’乃飲食洗沐就死。

  顯然這一次的被流放,詩人早已預(yù)感到兇多吉少了。

  《始安秋日》詩,是他晚期的作品,感情真摯動人。藝術(shù)風(fēng)格迥異于早年的應(yīng)制詩。這首詩所寫的山水景物,個性鮮明,是詩人在獨特環(huán)境中的獨特感受,給讀者以新穎的美感。

《秋日》鑒賞13

  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

  李德裕

  昔人懷井邑,

  為有掛冠期。

  顧我飄蓬者,

  長隨泛梗移。

  越吟因病感,

  潘鬢入愁悲。

  北指邯鄲道,

  應(yīng)無歸去期。

  李德裕詩鑒賞

  李德裕是唐代河北道趙郡人。趙郡有贊皇縣,縣有贊皇山,縣因山而得名。據(jù)詩題登郡樓望贊皇山云云,本詩當(dāng)是作者因事歸返家鄉(xiāng)趙郡而作。李德裕是唐武宗會昌年間建樹卓越的名相,執(zhí)政六年中,外定回鶻,平澤潞,平幽燕,內(nèi)抑宦官,曾使唐王朝一度中興。像這樣一位大政治家,在功業(yè)未就之前,是不能不積極求仕、努力進取的!杜f唐書》本傳說他:幼有壯志,苦心力學(xué),..年才及冠,志業(yè)大成。但是在唐憲宗元和初年,因為他的父親李吉甫出仕宰相,他只好 避嫌不仕臺省,累辟諸府從事。

  十一年,張弘靖罷相,鎮(zhèn)太原,辟為掌書記。直到元和十四年,李德裕才入朝為官。在這一段時間內(nèi),他卻難以施展他的抱負(fù)和才干。這首詩大約就作于這個時期。

  昔人懷井邑,為有掛冠期。顧我飄蓬者,長隨泛梗移。詩的前四句用對比的手法,抒寫自己飄泊宦游,功業(yè)未就的悲嘆。前二句是說過去那些離鄉(xiāng)求仕的人,他們也時常懷念自己的家鄉(xiāng),但是,他們最終都能在功成名就之后辭官榮歸故里。井邑,即鄉(xiāng)井,指家鄉(xiāng)。掛冠,指辭官。但這里的掛冠當(dāng)指致仕返鄉(xiāng),此據(jù)上下詩意可知。后二句筆鋒一轉(zhuǎn),嘆息自己的仕宦未遇,以致雖然暫得返鄉(xiāng),卻不能久留,還要為仕途而繼續(xù)奔逐。詩人以飛轉(zhuǎn)的蓬草和浮在水面的.樹梗自喻,抒寫飄泊之感,十分形象。

  越吟因病感,潘鬢入愁悲。這兩句詩用了兩個典故:越吟見于《史記·張儀列傳》,秦惠王用張儀為相,陳軫奔楚,后來他又出使秦國,秦惠王問他: 子去寡人之楚,亦思寡人不?陳軫回答說:越人莊舄仕楚執(zhí)珪,猶尚越聲也。今臣雖棄逐之楚,豈能無秦聲哉!后來用越吟比喻思鄉(xiāng)之歌。

  潘鬢見于潘岳《秋興賦序》:余春秋三十有二,始見二毛。喻指鬢發(fā)斑白。又因潘岳三十二歲而鬢發(fā)斑白,所以也用潘鬢代指青年早衰。這兩句詩是說自己年來多病,經(jīng)常引起思鄉(xiāng)之情;鬢發(fā)早斑,功業(yè)未遂,更加感到失意的悲嘆。

  北指邯鄲道,應(yīng)無歸去期。邯鄲道,指自陜西長安通向河北邯鄲的道路。《史記·張釋之馮唐列傳》載:頃之,至中郎將。從行至霸陵,居北臨廁。是時稹夫人從,上指示稹夫人新豐道,曰:‘此走邯鄲道也!悾瑧(zhàn)國時為趙國都城,而李德裕的家鄉(xiāng)趙郡戰(zhàn)國時屬趙,秦為邯鄲郡地(見《元和郡縣圖志》),詩中即以邯鄲道代指通向家鄉(xiāng)趙郡的道路。從應(yīng)無歸去期這句看,作者當(dāng)是馬上又要離開家鄉(xiāng),而且此去前途未卜,不知何日能夠壯志實現(xiàn),功成名就,榮歸故里,故而發(fā)出慨嘆。

  這首詩在寫法上獨具特色。通篇議論,一氣直下,以行文之法成詩(沈德潛《唐詩別裁》)。開頭二句為立論的大前提,作者認(rèn)為思鄉(xiāng)之情,人皆有之。但歷觀古志士仁人的掛冠歸鄉(xiāng),都是在功業(yè)成就之后。從而領(lǐng)起以下六句,反襯自己長期宦游各地不得返鄉(xiāng);今雖暫得歸鄉(xiāng),而因職事在身,功業(yè)未遂,仍不能如古志士仁人的榮歸故里的遭際,內(nèi)在邏輯十分嚴(yán)謹(jǐn)。

《秋日》鑒賞14

  《滿江紅·秋日經(jīng)信陵君祠》

  清代:陳維崧

  席帽聊蕭,偶經(jīng)過、信陵祠下。正滿目、荒臺敗葉,東京客舍。九月驚風(fēng)將落帽,半廊細(xì)雨時飄瓦。桕初紅、偏向壞墻邊,離披打。

  今古事,堪悲詫;身世恨,從牽惹。倘君而仍在,定憐余也。我詎不如毛薛輩,君寧甘與原嘗亞。嘆侯嬴、老淚苦無多,如鉛瀉。

  《滿江紅·秋日經(jīng)信陵君祠》譯文

  我?guī)е陉柕拿弊,略顯蕭瑟,偶然從信陵祠堂下面經(jīng)過。眼中含著淚水,荒涼的臺階上落滿枯敗的葉子,留宿河南開封。九月的大風(fēng)把帽子吹得隨風(fēng)飄零,走廊的大部分雨水飄灑屋瓦之上。烏桕樹的葉子經(jīng)秋霜而紅,葉子散亂狀朝著破爛的墻邊伸展。

  過去的事情和現(xiàn)在的事情交織在一起,十分詫憤,怨恨自己的身世,因此受牽連。假如信陵君仍然在世,一定會給我留下憐愛的余地。難道我還不如毛公、薛公那些人嗎?信陵君難道甘愿比平原君、孟嘗君低一等嗎?感慨侯嬴,淚水盡情流淌也覺得不夠悲傷。

  《滿江紅·秋日經(jīng)信陵君祠》注釋

  滿江紅:詞牌名,又名《上江虹》《念良游》《傷春曲》。雙調(diào)九十三字,前片八句四平韻,后片十句五平韻。

  信陵君祠:故址在河南開封。信陵君,即戰(zhàn)國時魏國公子無忌,昭王少子,封于信陵(河南寧陵),與春申君、平原君、孟嘗君并以養(yǎng)士好客稱,有“戰(zhàn)國四君”之譽。

  席帽:古代流行的一種遮陽帽,以藤席為骨,敷以面料,周有大緣,如同斗笠。古人常以“席帽隨身”指辛勤求取功名。 聊蕭:冷落、蕭瑟。

  東京:指開封。開封戰(zhàn)國時為魏國首都,名大梁。自五代至北宋,皆號東京。

  驚風(fēng):大風(fēng)。 落帽:晉孟嘉在九月九日隨桓溫游龍山,風(fēng)起吹落孟嘉的帽子,而孟嘉竟不知覺,桓溫命孫盟作文嘲嘉。

  飄瓦:飄灑屋瓦之上。此化用李商隱《重過圣女祠》“一春夢雨常飄瓦,盡日靈風(fēng)不滿旗”詩意。

  桕(jiù):即烏桕樹,葉經(jīng)秋霜而紅。

  離披:散亂狀。

  從:因此。

  詎(jù):難道。 毛薛輩:指信陵君門客毛公、薛公。二人皆魏處士,秦國乘信陵君留趙不歸出兵伐魏。二人冒死勸信陵君歸國,解救魏國大難。

  寧:難道。 原嘗:指與信陵君齊名的平原君、孟嘗君。 亞:次一等。

  侯嬴:戰(zhàn)國時魏人。年七十而為大梁夷門監(jiān)門小吏,信陵君慕名往訪,親為執(zhí)轡駕車,迎為上客。公元前257年,秦圍趙邯鄲,趙請魏援。魏王授意統(tǒng)帥晉鄙中途停兵不前,侯嬴獻計盜取兵符,椎殺晉鄙,卻秦救趙。秦兵退后,侯嬴北向自刎。此處作者亦以侯嬴自況。

  如鉛瀉:淚水盡情流淌,用李賀《金銅仙人辭漢歌》“憶君清淚如鉛水”詩意。

  《滿江紅·秋日經(jīng)信陵君祠》創(chuàng)作背景

  這是一首懷古傷今之作。清秋時節(jié),詞人路經(jīng)信陵君祠,目睹荒涼景致,追懷昔人風(fēng)采,感嘆欺欷,于是寫下這首沉郁的詞篇。

  《滿江紅·秋日經(jīng)信陵君祠》賞析

  “席帽聊蕭,偶經(jīng)過,信陵祠下。”這里詞人以“席帽”特指郁郁不得志的落第身份!罢凉M目,荒臺敗葉,東京客舍!薄翱汀弊殖猩衔摹芭肌弊,表明詩人浪跡于此,落拓不遇,目睹信陵君祠,越發(fā)感念先賢已往了。遙想當(dāng)年的信陵君,風(fēng)姿超妙,聲名久遠(yuǎn),難怪后代無數(shù)失意文人每當(dāng)追懷這位先賢時,都充滿向往之情。而今自己亦落魄江湖,不僅再也遇不到信陵君這樣禮賢下士的`恩主。信陵君的祠堂業(yè)已荒涼蕭瑟,尤其叫人感到世事的衰敗, 每況愈下,忍不住悲慨。 “九月驚風(fēng)將落帽,半廊細(xì)雨時飄瓦!鄙暇溆妹霞蔚牡涔蕘碛骋r自己的孤獨。下句寫凄風(fēng)苦雨給自己帶來的悲怨。落帽用孟嘉典故。作者隱以孟嘉的文采風(fēng)流、雅量高致自擬,照應(yīng)前文之“席帽聊蕭”,亦為后文伏筆。這本來是一段無關(guān)宏旨的遺文佚事,但在孤獨的詩人看來,他們終究還有臣僚相得之樂,而自己卻只能引古為友,自然傷感。懷此悲戚,再看那斜風(fēng)細(xì)雨,也仿佛染上了悲涼的色彩了!拌瓿跫t,偏向壞墻邊,離披打!毙涔串嫵鰯嗑畾堅念j景,更襯出了落寞幽寂的心緒。

  下片從這滿目荒涼的景物中生發(fā)感慨,直抒胸臆!敖窆攀,堪悲詫。身世恨,從牽惹!边@里著一“惹”字頗含怨氣。正像王維埋怨楊花:“楊花惹暮春。”李賀埋怨竹木:“古竹老梢惹碧云!睖赝ン蘼裨辜(xì)雨:“九重細(xì)雨惹春色!边@首詞也埋怨這古今憾事,更埋怨這荒漠景致。那個“惹”字給毫無感知的自然物象點染增色,賦以生機!疤染性,定憐余也。”假使信陵君在世,假使自己生逢其時,自己一定會為信陵君所薦舉,所重用。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假設(shè)之詞,自負(fù)之余又不免生出無限悲哀。一則感嘆世無知己,天下昏庸之輩把持朝政;二則悲惋生不逢時,沒有施展才干的機遇。唯有自庸之輩把持朝政,唯有自信過甚,才會有這樣的自悲。面對著嚴(yán)酷的現(xiàn)實,詞人只能用一個假設(shè)詞!疤取謥肀硎咀约旱拿篮迷竿约斑@愿望根本就不能實現(xiàn)的悲哀!拔以n不如毛薜輩,君寧甘與原嘗亞?”詞人堅信自己的才能絕不會低于毛薜三人,倘能輔佐信陵君,他不甘居平原君和孟嘗君之后。可惜的是這種自負(fù)與上文一樣。亦毫無現(xiàn)實基礎(chǔ),故只能用一個疑問詞“詎”字來表示知遇的難得。雖則難得,但畢竟還是有人得到過這種知遇,于是詞人以侯贏為例收結(jié)全篇!皣@侯贏,老淚苦無多,如鉛瀉!薄叭玢U瀉”三字形象地狀繪了侯贏為這種禮遇而感激涕零的神態(tài)。侯贏老淚如鉛,是為感激信陵君的知遇之恩,而詞人的信陵君不知道在哪里呢,這正是全篇反復(fù)詠嘆的真實原因。

  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諸侯鼎立,列國紛爭。急遽變化的社會現(xiàn)實漸漸深刻地啟悟了各國君主:諸侯國之間的抗?fàn),在某種意義上說,就是人才的競爭。于是各諸侯國集思廣議,延攬人才, “士”的階層日益擴大, “士”的地位日益提高,終于形成了“百家爭鳴”和“處士橫議”的局面。不無遺憾的是,這段充滿浪漫色彩的時代早已成為后人企慕懷念的歷史而一去不復(fù)返了。詞人為此深感悲哀,于是用“席帽”“荒臺”“細(xì)雨”等物象,渲染出一個凄涼荒索的境界,自傷不逢其時,不得其主,從而表達(dá)了對于現(xiàn)實社會的強烈不滿情緒。

  《滿江紅·秋日經(jīng)信陵君祠》作者介紹

  陳維崧(1625~1682)清代詞人、駢文作家。字其年,號迦陵。宜興(今屬江蘇)人。清初諸生,康熙十八年(1679)舉博學(xué)鴻詞,授翰林院檢討。54歲時參與修纂《明史》,4年后卒于任所。

《秋日》鑒賞15

  《秋日赴闕題潼關(guān)驛樓》

  唐代:許渾

  紅葉晚蕭蕭,長亭酒一瓢。

  殘云歸太華,疏雨過中條。

  樹色隨山迥,河聲入海遙。

  帝鄉(xiāng)明日到,猶自夢漁樵。

  《秋日赴闕題潼關(guān)驛樓》譯文

  晚風(fēng)中的紅葉蕭蕭落下,長亭里痛飲下別酒一瓢。

  天上殘云飛回太華山上,稀疏的細(xì)雨越過中條嶺。

  蒼莽的樹色隨城關(guān)遠(yuǎn)去,黃河呼嘯流進遙遠(yuǎn)海洋。

  明日里就要抵達(dá)都城中,我仍在做那漁人樵夫夢。

  《秋日赴闕題潼關(guān)驛樓》注釋

  闕:指唐都城長安。潼關(guān):關(guān)名,在今陜西省潼關(guān)縣境內(nèi)。

  紅葉晚蕭蕭:一作“南北斷蓬飄”。

  長亭:古時道路每十里設(shè)長亭,供行旅停息。

  太華:即西岳華山,在今陜西省華陰縣境內(nèi)。

  過:一作“落”。中條:山名,一名雷首山,在今山西永濟縣東南。

  山:一作“關(guān)”。迥:遠(yuǎn)。

  海:一作“塞”。

  帝鄉(xiāng):京都,指長安。

  夢:向往。末兩句一作“勞歌此分手,風(fēng)急馬蕭蕭”。

  《秋日赴闕題潼關(guān)驛樓》賞析

  此詩開頭兩句,詩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,把讀者引入一個秋濃似酒、旅況蕭瑟的境界!凹t葉晚蕭蕭”,用寫景透露人物一縷縷悲涼的意緒:“長亭酒一瓢”,用敘事傳出客子旅途況味,用筆干凈利落。此詩另一版本題作“行次潼關(guān),逢魏扶東歸”,這個材料,可以幫助讀者了解詩人何以在長亭送別、借瓢酒消愁的原委。

  然而詩人沒有久久沉湎在離愁別苦之中。中間四句筆勢陡轉(zhuǎn),大筆勾畫四周景色,雄渾蒼茫,全是潼關(guān)的典型風(fēng)物。騁目遠(yuǎn)望,南面是主峰高聳的西岳華山;北面,隔著黃河,又可見連綿蒼莽的`中條山。殘云歸岫,意味著天將放晴;疏雨乍過,給人一種清新之感。從寫景看,詩人拿“殘云”再加“歸”字來點染華山,又拿“疏雨”再加“過”字來烘托中條山,這樣,太華和中條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,因為其中有動勢——在浩茫無際的沉靜中顯出了一抹飛動的意趣。

  詩人把目光略收回來,就又看見蒼蒼樹色,隨關(guān)城一路遠(yuǎn)去。關(guān)外便是黃河,它從北面奔涌而來,在潼關(guān)外頭猛地一轉(zhuǎn),徑向三門峽沖去,翻滾的河水咆哮著流入渤海!昂勇暋焙罄m(xù)一“遙”字,傳出詩人站在高處遠(yuǎn)望傾聽的神情。詩人眼見樹色蒼蒼,耳聽河聲洶洶,把場景描寫得繪聲繪色,使讀者有耳聞目睹的真實感覺。這里,詩人連用四句景句,安排得如巨鰲的四足,缺一不可,絲毫沒有臃腫雜亂、使人生厭之感。其中三、四兩句,又出現(xiàn)在他的另一首作品《秋霽潼關(guān)驛亭》詩的頷聯(lián),完全相同,是詩人偏愛的得意之筆。

  “帝鄉(xiāng)明日到,猶自夢漁樵”。本來,離長安不過一天的路程,作為入京的旅客,總該想著到長安后便要如何如何,滿頭滿腦盤繞“帝鄉(xiāng)”去打轉(zhuǎn)子了?墒窃娙藚s出人意外地說:“我仍然夢著故鄉(xiāng)的漁樵生活呢!”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專為追求名利而來。這樣結(jié)束,委婉得體,優(yōu)游不迫,有力地顯出了詩人的身份。

  《秋日赴闕題潼關(guān)驛樓》創(chuàng)作背景

  潼關(guān),在今陜西省潼關(guān)縣北部,形勢險要,景色宜人,地位特殊。歷代詩人路經(jīng)此地,往往要題詩紀(jì)勝。許渾從故鄉(xiāng)潤州丹陽(今屬江蘇)第一次到長安去,途經(jīng)潼關(guān),也為其山川形勢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,興致淋漓,揮筆寫下了這首詩作。

  《秋日赴闕題潼關(guān)驛樓》作者介紹

  許渾(約791~約858),字用晦(一作仲晦),唐代詩人,潤州丹陽(今江蘇丹陽)人。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,其一生不作古詩,專攻律體;題材以懷古、田園詩為佳,藝術(shù)則以偶對整密、詩律純熟為特色。唯詩中多描寫水、雨之景,后人擬之與詩圣杜甫齊名,并以“許渾千首濕,杜甫一生愁”評價之。成年后移家京口(今江蘇鎮(zhèn)江)丁卯澗,以丁卯名其詩集,后人因稱“許丁卯”。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。代表作有《咸陽城東樓》。

【《秋日》鑒賞】相關(guān)文章:

在秋日作文08-22

秋日私語【經(jīng)典】11-08

《秋日》的原文08-24

在秋日作文01-19

秋日私語作文【精選】11-08

秋日絮語的作文11-01

秋日狂想作文12-01

秋日的早晨作文02-07

秋日原文及賞析02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