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相關推薦
語文語法知識點歸納
在日常的學習中,不管我們學什么,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識點,知識點也可以通俗的理解為重要的內容。還在為沒有系統(tǒng)的知識點而發(fā)愁嗎?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語法知識點歸納,僅供參考,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。
語文語法知識點歸納1
1、詞類:有實詞與虛詞兩大類。
(1)實詞:表示實在的意義,能夠作短語或句子的成分能夠獨立成句。
虛詞:一般不表示實在的意義,不作短語或句子的成分(只有副詞例外),它們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語法關系。
A、名詞:表示人和事物名稱的詞。表示人的名稱,如同志、作家;表示具體事物,河流、高山;表示抽象事物,如政治、科學;表示時間名稱,上午、夏天;表示處所名稱:上海、中國;表示方位名稱:上、下(簡稱方位詞)名詞的語法特點:①表示人稱的名詞,可以在后頭加“們”表示多數(shù)②方位詞常用在其他名詞后頭,組成表示處所、范圍或時間的方位短語③名詞一般不受副詞修飾。
B、動詞:是表示動作行為、發(fā)展變化、心理活動等意義的詞。表示動作、行為:坐、聽;表示存現(xiàn)、消失或發(fā)展變化:有、發(fā)生;表示心理活動:愛、恨;表示使令:叫、讓;表示可能、意愿(能愿動詞):能、會;表示趨向(趨向動詞):來、去;表示判斷(判斷詞):是。動詞的語法特點:①動詞一般受副詞“不”的修飾。②動詞后面可以帶“著、了、過”,表示動態(tài)。③一部分動詞可以重疊,表示時間短暫或嘗試的意思。④判斷詞“是”主要是聯(lián)結句子的主語和賓語。⑤能愿動詞后面不能跟名詞,能愿動詞可以和后面的動詞一起作謂語中心語,也可以單獨作謂語中心語。⑥趨向動詞可以單獨作謂語中心語,也可以在謂語中心語后面作補語。
C、形容詞:是表示事物的形狀、性質、狀態(tài)的詞。表示事物形狀的:高、矮;表示事物性質的:漂亮、結實;表示事物狀態(tài)的:快、慢;形容詞的語法特點:①一部分形容詞可以用重疊形式來加強語義。②大多數(shù)形容詞可以受副詞“很”修飾。
D、數(shù)詞:是表示數(shù)目的詞。表確數(shù)(表示分數(shù),整數(shù)和倍數(shù));表概數(shù):幾、許多;表序數(shù):第一、老三;數(shù)詞的語法特點:①數(shù)目增加,可以用分數(shù)表示,也可以用倍數(shù)表示②數(shù)目減少,只能用分數(shù),不能用倍數(shù)。
E、量詞:是表示事物和動作、行為單位的詞。表示事物單位的量詞叫數(shù)量詞。表示動作、行為單位的量詞叫動量詞。表示事物單位的:個、只;表示動作、行為單位的:次、回,有時也借用某些名詞來表示,如:腳、年;量詞的語法特點:①量詞經(jīng)常和數(shù)詞連用,組成數(shù)量短語,也稱為數(shù)量啟數(shù)量詞。②表示物量的數(shù)量詞常用在名詞的前面。③表示動量的數(shù)量詞數(shù)量詞常用在動詞的后面。
F、代詞: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詞。代詞分為人稱代詞、疑問代詞、指示代詞三類。代詞的語法特點:①第二人稱的敬稱“您”不用于復數(shù),如果需要表示復數(shù),就用“您幾位”“您諸位”②第三人稱復數(shù)代詞“他們”可專指男性,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,“她們”則專指女性③注意“我們”和“咱們”用法的區(qū)別!拔覀儭敝刚f話人,有時也可以包括聽話人;“咱們”一定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④指示代詞“那”用于遠指,“這”用于近指⑤代詞用得不恰當,指代不明,可造成病句。
G、副詞:一般用在動詞、形容詞前邊,表示行為、動作或性質、狀態(tài)的程度、范圍、時間、頻率、情勢、語氣等。
表示范圍:都、全;表示語氣:可、倒;表示否定:不、沒;表示時間:剛、恰好;表示程度:很、極;表示情勢:仿佛、漸漸。
副詞的語法特點:①副詞主要用來修飾、限制動詞或形容詞,在動詞、形容詞前面作狀語。②副詞有時用在形容詞后面,補充說明程度、結果,作補語。③副詞不能修飾名詞、代詞。 H、連詞:是用來連接詞、短語或句子的詞。一般連詞:和、與、并、或、及;關聯(lián)詞:主要用來連接復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。不但而且、雖然但是。
語法特點:①一般連詞的前后兩部分可以調換而基本意思不變。②關聯(lián)詞的主要在復句中進行運用。
I、介詞:介詞經(jīng)常用在名詞、代詞等的前面,和這些詞合起來,表示動作、行為、性狀的起止、方向、處所、時間、對象、方式、原因、目的、比較等。
常用介詞及其用法(順口溜)
自、從、以、當、為、按照
由于、對于、為了、到
和、跟、把、比、在、關于
除了、同、對、向、往、朝……
用在名詞、代詞前,組成介賓短語后,修飾、補充“動”“形”要記牢。
J、助詞:是附著在實詞、短語或句子上面,起輔助作用的詞。助詞可分三類:結構助詞、動態(tài)助詞、語氣助詞。結構助詞:的、得;動態(tài)助詞:著、了、過;語氣助詞:的、了、嗎、吧、呢等。
K、嘆詞:表示感嘆、呼喚、應答等聲音的詞。如啊、嗯等。語法特點:一般獨立成句,用逗號或感嘆號隔開。
L、擬聲詞:是摹擬人或事物的聲音的詞。語法特點:在句子中相當于一個形容詞。
(2)、詞類的辨別:
、賲^(qū)分名詞和非名詞,名詞前不能加“不”和“很”。②區(qū)分形容詞和動詞,形容詞可以用“很”來修飾,動詞前不能加“很”(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除外)③區(qū)分形容詞和副詞,形容詞能修飾名詞,前面能加“很”;副詞不能修飾名詞,前面不能加“很”。④區(qū)分連詞和介詞,前后能互換的是連詞,前后不能互換的是介詞。⑤區(qū)分動詞和介詞,作謂語中心語的只能是動詞,組成介賓短語修飾、補充動詞、形容詞的是介詞。⑥區(qū)分語氣助詞和嘆詞,語氣助詞一般用在句尾,嘆詞往往獨立成句,一般在句首。⑦區(qū)分介詞和副詞,介詞后面跟名詞、代詞,副詞后面是動詞或形容詞。
2、短語:是由詞和詞組合而成的語言單位。
(1)并列短語:由兩個或由兩個以上的名詞、動詞或形容詞等并列組成的短語,基本結構有名+名、名+代、代+代、動+動、形+形、數(shù)量+數(shù)量。特點:①并列短語前后的詞性一致。(名詞和代詞除外)②并列短語兩部分之間是平等關系,沒有修飾、限制關系。③并列短語中的詞一般顛倒過來意思不變。④并列短語中詞和詞之間可以直接組合,也可以借用虛詞組合。
(2)偏正短語:定義參見課本;窘Y構:①中心語是名詞時,修飾限制成分是定語,用()表示。有如下結構:形+名、數(shù)量+名、名+名、代+名②中心語是動詞或形容詞時,修飾語是狀語,用〔〕表示。有如下結構:形+動、副+動、數(shù)量+動、副+形。
(3)動賓短語:動詞后邊帶上一個受動詞支配的詞,組成一個短語,這種短語叫做動賓短語;窘Y構:動+名、動+代。特點:①動賓短語前邊的動詞直接支配后邊的名詞、代詞,后邊的名詞、代詞受前邊的動詞的支配,它們之間是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。②動賓短語中受動詞支配的名詞、代詞,是賓語。③賓語一般在動詞后面回答“誰”、“什么”的問題。④使用動詞短語時,要注意動詞和賓語意義上的配合,否則造成動賓不搭配。
(4)補充短語:包括動補短語和形補短語兩大類。語法特點:①在動詞、形容詞后面起補充、說明作用的成分是補語,用表示。②這類短語的中心語在前,前后兩部分是被補充和補充的關系。③補語在動詞或形容詞后邊補充說明怎么樣、多久、多少等問題。④有的補語前頭常用結構助詞“得”。
(5)主謂短語:定義詳見課本;窘Y構:名(代)+動、名(代)+形、名(代)+疑問代詞、特殊的有:名+名,如今天星期一;名+數(shù)量,如紙三張。特點:①主謂短語前邊的詞表示“誰”或“什么”,后面的詞說明前邊的詞“怎么樣”“干什么”或“是什么”。前后兩部分是被陳述和陳述的關系。②使用主謂短語加上語氣,書面上加上標點就是一個單句,表達的意思是完整的。
(6)介賓短語:由介詞和它的賓語構成的短語;窘Y構:介詞+名詞、介詞+代詞。語法特點:①介賓短語在句子中作為一個整體充當句子成分。②介賓短語在為主中心語前做狀語,在謂語中心語后面作補語。③介賓短語有時也做定語,后頭必須帶“的”。
(7)“的”字短語:由動詞、形容詞、動賓短語加上“的”構成;窘Y構:動詞+的、形容詞+的、動賓短語+的。特點:①“的”字短語在句中相當于一個名詞。②“的”字短語一般常做主語、賓語。
3、單句:
(1)單句分類:按句子結構分為主謂句和非主謂句;按句子的用途或語氣分為陳述句、疑問句、祈使句、感嘆句。
(2)單句的成分:主語、謂語、賓語、定語、狀語、補語。
(3)分析步驟:第一步,理解句意分主謂,先把句子一分為二,分成主語和謂語,一般是主語在前,謂語在后;第二步,找賓語,有的句子有,有的`則沒有,動詞支配的對象就是賓語;第三步,壓縮句子找中心語,中心語是受修飾、補充或能支配賓語的主干成分;第四步,找定、狀、補語。定語到主語中心語的前邊和賓語中心語的前邊去找,狀語在謂語中心語前面,補語在謂語中心語后面。常用分析單句成分的符號見課本。
(4)句子主干:是指把定語、狀語、補語壓縮后剩下的部分,即由主語的中心語,謂語的中心語和賓語的中心語組成。摘取句子主干時,謂語中心詞前有否定詞語(不、沒、沒有)的句子,要把否定詞語放在主干中;碰到中心語是并列短語時,要把整個并列結構摘出來。
4、復句:復句是由兩個或幾個意義上相關、結構上互不包含的單句形式組成的句子。
(1)如何區(qū)分單、復句:①復句的分句間互不為成分,這是區(qū)分單、復句最重要的一點。復句的分句之間結構上互不包含,就是說互相不作句子成分,沒有句子成分之間的結構關系,這是復句的本質特征,也是復句和單句的最根本的區(qū)別。②不能看只有一個主語就斷定不是復句。③凡是一個主語管幾個動詞,只要中間用逗號或分號表示停頓,又互不做成分,就是復句。④有些關聯(lián)詞既可以用在復句的不同分句中,也可以用在單句中。如:只有熱愛工作的人,才能熱愛生活。(單句)
(2)復句的類型:主要有并列、遞進、選擇、轉折、因果、假設、條件這幾種類型。判斷復句關系,關聯(lián)詞很重要,有一個順口溜把難記的、易混的整理在一塊,請牢記。
“不是”“而是”是并列,“不是”“就是”是選擇,“尚且”“何況”是遞進,“盡管”配“還”是轉折。
“既然”配“就”是因果,“即使”配“也”是假設,“無論”“除非”和“不管”,“只有”“只要”講條件。
(3)二重復句:結構上有兩個層次的復句。組成主要有三種情況:單句+復句、復句+單句、復句+復句。劃分步驟:先看有幾個分句,著鍵是看有幾個主謂結構;找準句子的第一層(找的方法:①找統(tǒng)領全句的關聯(lián)詞語?搓P聯(lián)詞統(tǒng)領的范圍,看關聯(lián)詞覆蓋到哪兒。②從分句間的松緊關系看,松的就是第一層③復句中有分號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層。)總之,要一直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單句為止。
5、修改病句:
(1)句子成分殘缺:句子缺少了應該具備的成分,影響了意思的表達,就成了一種結構不完整的病句。常見的成分殘缺通常有主語殘缺、定語中心語中心語殘缺等。
(2)句子成分搭配不當:主語和謂語的搭配,要注意謂語能不能正確的陳述主語;動詞和賓語的搭配,要注意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能否支配賓語表示的事物;修飾語和中心語搭配,要注意對中心語的修飾是否合適。
(3)語序不合理:漢語的各種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較固定的,如主語在謂語前頭,賓語、補語在動詞、形容詞后頭,定語、狀語在中心語前頭,幾個遞加的定語、狀語也有一定的排列順序。
(4)句式雜糅:不同的句式可以表達相同的意思,但每次表達只能使用一種句式。把兩種說法,兩種句式雜糅在一起,往往會造成結構上的混亂。
(5)前后表達不一致:在表達上不合情理,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,也容易造成病句,前后矛盾大致有兩種;一種是用詞前后矛盾,同一句內使用了兩個含義相反的詞語。另一種是前后情況的表達,互相矛盾。
(6)其他情況:指代不明、誤用詞類、重復羅嗦、濫用否定詞、用詞不當。
6、修辭:
(1)常用的修辭方法:比喻(明喻、暗喻、借喻)、擬人、夸張、排比、對偶、反復、設問(無疑而問、自問自答)、反問
(2)句式的變換和選擇:
、倬渥影从猛荆煞譃殛愂鼍洹⒁蓡柧、祈使句和感嘆句。陳述句是告訴別人一件事;疑問句是詢問別人一件事;祈使句是用來要求別人做或不做什么的句子;感嘆句是用來表示某種強烈的感情的句子。
、诰涫降霓D換:主動句和被動句的轉換、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轉換。句式轉換應注意的問題:A、句式變換,只是換一種說法,換一種句式,不改變句子的原意;B、肯定句變否定句,一種方法是找反義詞加“不”,還可以變雙重否定句。
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模板
一、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
1、文首:開篇點題;渲染氣氛(散文),埋下伏筆(記敘類文章),設置懸念,為下文作輔墊;總領下文;
2、文中:承上啟下;總領下文;總結上文;
3、文末:點明中心(散文);深化主題(記敘類文章文章);照應開頭(議論文、記敘類文章文、小說)
二、修辭手法的作用
(1)它本身的作用;(2)結合句子語境。
1、比喻、擬人:生動形象;
答題格式:生動形象地寫出了+對象+特性。
2、排比:有氣勢、加強語氣、一氣呵成等;
答題格式:強調了+對象+特性
3;設問: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;
答題格式:引起讀者對+對象+特性的注意和思考
反問:強調,加強語氣等;
4、對比:強調了……突出了……
5、反復:強調了……加強語氣
三、句子含義
這樣的題目,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、對比、借代、象征等表現(xiàn)方法。答題時,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,再疏通句子,就可以了。
四、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?為什么?
動詞:不行。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……
形容詞:不行。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……
副詞(如都,大都,非常只有等):不行。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……的情況(表程度,表限制,表時間,表范圍等),換了后就變成……,與事實不符。
五、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?為什么?
不能。因為:
(1)與人們認識事物的(由淺入深、由表入里、由現(xiàn)象到本質)規(guī)律不一致。
(2)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。
(3)這些詞是遞進關系,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,不能互換。
語文閱讀理解技巧
1整體感知、快速閱讀的技巧
(1)瀏覽標題,領悟基本內容:標題有時暗示主旨、有啟迪文章思路的作用、提供答題的方向等。
(2)辨識文體(記敘文、議論文、說明文、散文),分析重點文意。
(3)精讀首尾,揣摩主題思想:首尾往往發(fā)現(xiàn)作者所表達的中心。
2解疑自讀法
這種自讀法極其有用。學生不能一輩子跟在老師后面聽課、讀書。因此,培養(yǎng)質疑解疑能力,對今后學生獨立讀書,從事研究十分有用。
學貴有疑。疑是思之始,學之端。宋代張載說:“于是疑處有疑,方是進矣!”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也說:“讀書要懂!翱梢娮x書時學會質疑解疑的重要。
3從作品自身去擴展
從作品自身去擴展,是指認真閱讀放在作品前后的序、跋以及文中的注解說明,課后練習上的有關介紹、論述和要求。這對了解作品的寫作過程、寫作動機,對作品的基本評價,讀作品應注意的事項,應著重鉆研的問題,都有幫助;對解決文中的某些疑難、文字障礙,也是有益的。同時,它還能為進一步擴展提供線索。
4七步自讀法
(1)通讀課文,借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。正音、正形、詞語注釋;
(2)通讀課文,分析課文結構,分段分層,歸結大意;
(3)理解課文,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;
(4)摘抄文章中名言警句,積累詞匯;
(5)語段分析,分析文章中的精彩段落,寫批語,或練習自擬小標題;
(6)分析寫作特色;
(7)寫讀后感,讀書評論或摹仿作文。
語文語法知識點歸納2
一.劃分主謂:
注:主語即句子陳述的對象,謂語即句子陳述的內容。要劃分好句子的主語和謂語的界線,必須以確切理解句子的意思為前提。
1.一只鳥兒失去了翅膀,是多么可憐的事情。
2.我們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挖蚯蚓。
3.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散發(fā)出來的清香,夾雜在水氣中撲面而來。
4.在小村里,一家的客,幾乎也就是公共的。
5.游覽者看“魚戲蓮葉間”,又是入畫的一景。
6.淡藍色的霧從甲板上輕輕掠過。
7.那坐在后面發(fā)笑的是上學年不及格的學生。
8.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,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上,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。
9.孟子說的幾句話,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現(xiàn)出來了。
10.我們對于傳說的話,都應當經(jīng)過一番思考。
二.用“”劃出句子的賓語。
注:賓語是謂語的一部分,當謂語的中心語是動詞時,在動詞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謂語叫賓語。
1.紡線也需要技術。
2.我常常想起那輛紡車。
3.他額頭、眼角深深淺淺的皺紋里全溢滿了笑。
4.他的性格,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。
5.貴州高原最近發(fā)現(xiàn)奇特的天然湖。
三.用“()”劃出句子的定語。
注:定語在句子里起著修飾限制主語或賓語中心語的作用。標志詞為“的”。
1.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,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。
2.這樣龐大而復雜的結構,該是一項多么艱巨的工程啊。
3.建筑師極力推崇建筑工人的偉大智慧和創(chuàng)造性的勞動。
4.廳內屋頂和回廊圓柱的藝術裝飾最引人注意。
5.獅子林是以假山為勝的美麗的園林。
四.用“[]”劃出句子的壯語。
注:壯語是修飾限制用動詞或形容詞等充當謂語中心語的句子成分的。標志詞為“地”。狀語一般在謂語中心語前面,有的在句子最前面,交代時間、地點、范圍、情況等。
1.1980年,美國發(fā)射了一顆觀測太陽的衛(wèi)星。
2.在如此眾多的人造衛(wèi)星中,“病號”不少。
3.我從東長安街向天安門廣場走去。
4.綠色植物都屬于這一類。
6.莊稼把二氧化碳和水變成食物。
五.用“”標出補語。
注:補語是對謂語中心語起補充說明作用的。
1.路面平坦極了。
2.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有抓破了。
3.紛紛揚揚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。
4.趙州橋橫跨在洨河上。
5.他坐起來。
六.用符號法,標記下列句子的成分。
1.我們感受到快活和驕傲。
2.我們家趕忙答應了他的請求。
3.母親突然暴怒起來。
4.我不禁對這通訊員發(fā)生了興趣。
5.口子撕得不小。
6.一會兒,我們的.炮響了。
7.在當年豎立絞架的地方,保爾默默地站了許久。
8.田野里復蘇的大地散發(fā)出新春的氣息。
9.她把一大盒冒著熱氣的紅薯、芋頭放到我面前。
10.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紹興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。
七.指出下列一般復句的類型。
1.只有奮起直追,才能夠迅速趕上去。
2.既然你是他的好朋友,你就應當對他提出忠告。
3.即使是最堅硬的金屬,一接觸恒星的表面也會融解。
4.由于各拱相連,所以這種橋叫做石拱橋。
5.與其托別人轉達你的意見,不如你直接去找他談。
6.要么把老虎打死,要么被老虎吃掉,二者必居其一。
7.白楊樹是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,然面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。
8.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,而且緊緊靠攏。
9.它既不需要誰來施肥,也不需要誰來灌溉。
10.游園的人,或斜倚朱欄,或漫步長廊,或小坐花廳,或攀登樓閣,或穿假山石洞,或踏深幽曲徑。
八.分析下面二重復句:
1.夢是在睡眠時產(chǎn)生的,熟睡卻不會做夢,所以夢是睡眠還較淺時的產(chǎn)物。
2.我雖然覺得客店兼辦囚人的飯食與我不相干,然而好意難卻,也只得別尋相宜的住處了。
3.這種固定的沙丘,只要能妥善保護草皮和灌木,防止過度砍伐和任意放牧,就可以固定下來了。
4.我贊美白楊樹,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,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不可缺少的樸質、堅強、力求上進的精神。
5.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有的舊說,那就沒有新問題,沒有新發(fā)明。
【語文語法知識點歸納】相關文章:
語文知識點歸納06-02
高二語文知識點歸納03-04
語文課文知識點歸納05-28
語文必背知識點歸納06-02
語文《土地的誓言》知識點歸納02-28
高二語文知識點歸納【熱門】03-05
分式知識點歸納06-07
語文課文知識點歸納(大全8篇)05-28
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點歸納12-18